FW:HI-FI各人听感不同的根源分析

所有形式耳機與耳機驅動器相關討論,耳機系統專區.

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FW:HI-FI各人听感不同的根源分析

文章信前 發表於 週一 10月 05, 2009 11:18 pm

文章出處:
http://www.headphoneclub.com/html/82/n-1582.html


(簡轉繁)

玩HI-FI玩到一定深入程度,有了一定的見識和經驗之後,肯定會被一個事實所震驚: 那就是在HI-FI圈內,各人的聽感,差異時常是很大的,很少一致的時候.

當然,也有這樣的時候,對一個器材,一個搭配的聽感,多數人意見趨同,但很可惜,這樣的情況並不很多,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很多都較有聽音經驗,甚至較有名氣的人物,對同一個器材,同一個系統,發表完全不同的,相左的主觀結論. 即使是權威級的人物間,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比如美國TAS和Stereophile兩本雜誌,都是美國HI-FI界的"天書"級別的媒體,但有時卻會對一件器材給出完全不同的評價.

這是為什麼? 這是我提筆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我試圖分析這一現象並給出一個我的解釋.

最容易的解釋莫過於一句話: "大家聽音觀不同". OK,這個解釋當然站得住腳,這句廢話是到處適用的; 然而它失之於太簡略,沒有引申出更深層次的東西,沒能引發出對我們有幫助的建議.

首先明確一點,我這裏想討論的,是真正針對"同一個聲音的各人主觀評價為何不同",也就是各人聽的都是同一系統,同一個聲音,並不牽涉到一件器材在不同組合,搭配,系統,背景下聲音不同這個因素. 後一個因素是很好理解的. 一個器材在不同的組合,系統搭配情況下,不同的線材搭配,供電情況下,聽不同錄音的片子,當然聲音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所以網絡上那些聽感,"測評",都一定需要給出他聆聽時的搭配情況,前後端,聽的什麼錄音,否則結論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諸如"昨天我聽了XX喇叭,聲音一塌糊塗""前天我聽了XX功放,聲音好得不得了,比XXX功放要好得多"此類言論,統統應該扔進廢紙簍. 任何喇叭,都可以聲音一塌糊塗,多數功放,也都有聲音很好的時候. 在沒有說清周邊環境和條件的情況下,這些都是廢話.

那麼,為何當各人聽的都是同一個聲音,比如在某次聚會上聆聽同一套系統,可以確信大家聽到的是一致的聲音,然而得出的主觀結論,卻依舊可以相去甚遠呢?

聽音審美觀,聽音能力,和耳朵實際的生理特徵,是很重要的三個因素. "聽音審美觀"是主觀偏好的因素; "聽音能力"是水平的因素(主要取決於對各類現場效果的熟悉程度和對各個檔次HI-FI器材聲音的熟悉程度);生理特徵,則是不可控制的個體差異因素. 舉個例子,有些人的耳朵高頻率減特別厲害,已經聽不到12000赫茲以上的聲音,那一個調節得非常好的平衡系統,會被他認為高頻欠缺,延伸不好,而他需要的,則是特別加強了極高頻能量的器材,那樣的器材他才會覺得好聲. 另有些人則對高頻某些頻段的能量特別敏感,稍強的聲音會使他覺得難以忍受. 他會喜歡聲音偏柔暗的系統,即使這樣的聲音在別人聽來已經過於黯淡了.

其實大家可以做個試驗,在聽喇叭的時候,把自己的耳朵(外耳)略微撥動一下,改變其角度,比方稍稍"招風"一些,你會注意到,聽到的聲音和平時是區別明顯的了. 所以各人的外耳不同,頭部形狀不同,對聽到的聲音,也是產生影響的. 在科學上用HRTF(頭部相關函數)這個概念來描述它. 每個人的HRTF都是不同的. 這些生理特徵函數造成的差異,是先天性的,是造成同一個聲音各人會產生不同印象的因素之一.

生理特徵畢竟是不能改變的,所以這第三個因素,大家瞭解就可以了. 第二個因素,聽音能力的問題,是需要認真的發燒友去慢慢培養的. 培養對各個真實樂器的聲音熟悉程度,熟悉各種現場音樂的效果(不插電的現場),和各個檔次HI-FI器材的聲音. 如果對真實的聲音和效果沒有清晰的概念,那確實很難確切地評價"高保真".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些從未玩過HI-FI的資深音樂愛好者,往往對器材的聲音,會判斷得比一些老燒還要準確. 老燒如果不注意培養正確的聽音標准,那燒到後來錢燒掉不少,獲得的聲音,可能還是偏差的! (當然,如果他非常enjoy這種偏差的聲音,從中得到樂趣,旁人似乎也管不著.)

接著再具體討論第一條因素: 聽音審美觀. 這個因素看似最難以捉摸,因為是純粹主觀的因素,有時沒有道理可講. 譬如我就覺得張MM漂亮,而你就覺得這個MM一般,比王MM差得遠. 這裏面難道還有道理可講?

我認為雖是主觀的東西,但還是有道理可講的. 我在這裏想引出一個前提和兩個概念. 一個前提是: 沒有一個器材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兩個概念是: 重視點,寬容點.

首先這個前提必須承認. 如果不承認這點,就沒有繼續往下分析的基礎了. 客觀地看待一個器材,把你對它的所有"感情"拋在一邊,把你為它花的心思和金錢都拋在一邊,你必須承認,任何一個器材,不論你多喜歡,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自身的優缺點. 再好,再全面,再權威的器材,都有它相對的軟肋. 不可能所有方面都是最強.

重視點,和寬容點,這兩個概念,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重視點,我指的是,你最在意的那些HI-FI要素. 比方有人特別喜歡大動態,他最在意的就是這個,別的地方可以犧牲,就這個他死也不肯放棄,一定要動態好. 那這就是他的"重視點".

所謂寬容點,就是你可以妥協,可以犧牲掉一點的HI-FI要素. 相對來說,對一個發燒友而言,總有些因素是他相對不那麼關注的,可以妥協掉,甚至忽略掉,他根本不敏感的. 比方前面那位拿來做例子的狂喜歡動態的朋友,他也許覺得聲音不必最最精緻,略粗一點點沒問題,他聽不出來,或不在乎. 那麼,這就是他的"寬容點".

其實你看,每個發燒友都有各自的重視點和寬容點. 如果一個人什麼都重視,不肯放過一絲一毫,估計這人早失眠而死了,因為他找不到一件所有HI-FI要素都做到最好的"完美器材". 回到我的那個前提: 這樣的東西是沒有的.

記住這兩個概念,這樣你就可以去理解,為什麼同樣資深的發燒友,會對同一個搭配下的器材,產生出不同的主觀結論: 因為這個聲音的特徵,正好符合發燒友甲的"重視點",他重視的要素全部滿足了,或基本大部分滿足了,使他產生主觀很滿意的感受; 而另一位發燒友乙,則比較鬱悶,因為這個系統聲音的強勢的地方正好是他的"寬容點",他不太在乎或敏感,而乙先生所最在乎的那些"重視點"(與甲先生是不同的),這套器材卻表現得不是很好. 於是甲乙雙方的主觀感受必然不同!

就我個人來說,我本質上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從讀書起便喜歡西方古典音樂,以及一部分流行音樂. 我喜歡那些細膩的,敏感的,但表現幅度寬廣的音樂. 而且我認為從本質上說音樂是服務於表達人類情感的. 所以後來我進入HI-FI的世界後,對音響器材的基本音質要求是: 聲音要凝聚結實,要有力度,但同時,要保持一定的細膩度,能展現出微妙的,抒情的東西. 僅僅技術上完美的聲音,是不夠的! 器材的本質是服務於音樂的,好的器材必須擁有良好的音樂表達能力,必須重播music,而不是sound. Music儘管是由sound構成的,但sound是死物,而music是活的,是能表現人類情感的. Sound是物理概念,而music是藝術概念! 猶如人的皮毛血肉都是死物,但一個活人,卻是活的,有靈魂和感情的生物體.

所以我不喜歡那種技術上冷冰冰貌似完美的,卻欠缺活力和現場氛圍感的器材. 即使它透明度再高,兩端延伸再棒,動態再猛. 同時我也不喜歡那些缺乏力度的,軟綿綿的器材,即使它的音色再"毒",再甜美,再細膩. 我更不喜歡一味粗暴,筋骨外露,貌似動態大,其實色厲內荏的器材.

我要求器材有健康的血色,有寬廣的力度和細膩的層次. 我要求器材能象有靈魂的一般歌唱. 我喜歡器材在音樂表達力方面有獨特的味道和風格(即使它不"全面"),我喜歡器材比真實的聲音更具活力和神采.

瞭解我的這些"重視點",對更好地理解我對器材的評價,是有益處的. 我也希望那些資深燒友們,能自我分析出各自的重視點和寬容點,以便大家更好地把握他對器材的評價.

同時,如果你在尋找一套HI-FI組合,我也建議你進行一番重視點和寬容點的自我定義,找出自己最在乎的HI-FI要素,以及可以妥協的一些HI-FI要素,根據這些,在預算範圍內尋覓你的器材. 在一個現實的世界裏,懂得妥協,也是追求的一個組成部分. 如果不懂得妥協一些枝節,那是很難得到所追求的東西!

---------------------------------------------------------------------------------------------------
版上應該有不少大大看過了
寫得很用心,所以轉載過來,歡迎討論 ~
聽佛圓音
信前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日 11月 18, 2007 4:23 pm
來自: 北縣

回到 新耳機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