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開箱] SONY R10 + QUALIA 010
發表於 : 週四 6月 03, 2010 10:56 am
在這裡的第一句話,我只能說,世界果然是很大的,居然才沒幾天就都被認出來,在下也沒啥好說了,願賭服輸。都已經被兩位朋友爆料了,再不生出來交代一下,似乎會更危險......
嗯,對了,關聯於前述事件始末與肇因,其實我還想再多說一句: 交友請謹慎,歹路摁湯行。
--------------------------------------------------------------------------------------------------------------------------------------------------------------------------------------------------
原本這些照片大部分是要作為收件證明用的。當時我把這兩支的收貨與檢視過程拍了幾張記錄下來作為證據,以免爭議。
結果物品確實都如物主所述,品項極佳。R10和Q010個人都收過兩副以上,眼前這兩支的情況,無論是聲音或品相,都是我目前最滿意的。
(由於起初只是為了上述目的才拍照存證,但後來發現,要貼圖發文,內容似乎太少,能看的沒幾張,怕被說是敷衍,不好交代,所以昨天再補拍了幾張說明書內頁的照片。)
雖然自己曾經收藏、使用,也認真比較過不少同級產品,R10仍是我最喜歡的耳機之一,即使這已是SONY二十年前的產品了。當時我在尚未真正深入體驗R10之前(意即,R10確實曾讓我失望過),從它的年代與規格數據來看,雖然知道當年是好漢一條,卻也不禁令我有點疑惑,恐有相見不如懷念之慮。然而,一次在友人家中搭配一些參考級設備聽過之後,原本的不安與懷疑都即刻煙消雲散,反倒有相見恨晚之感。R10無論是音質表現或是配戴舒適感等,實在沒話說,都令我相當滿意。
R10的皮箱
開箱看到R10本體
打開上面夾層取出說明書與配件
檢查R10所有配件是否有缺少或破損情形
取出說明書
檢查說明書內頁是否有印刷錯誤、倒裝或破損......
R10側面木殼檢視,看是否有任何"課匈"
R10耳罩全面檢視與音質測試
全項目檢查完畢,收工回家
我自己曾在國內外朋友那裡共聽過六支R10,確認了R10的聲音表現確實有可能會發生"明顯地"不同(尤其是最多人談的關於低頻的質與量感),然而與幾位外國資深耳機玩家的討論發現,造成差異的原因似乎並不單純,恐怕不只有年代或編號的區分,或許也有其他因素......
自己身上的一個經驗是,我的另一支近1150號的R10,在低頻的量、聲音密度感與音場規模等方面都稍不如這支1000號以前的R10(但這支R10去年底曾回廠保養過)......
另一支外國朋友曾寄放我這裡一段時間的R10,曾經仔細地和自己的兩支比較過,則確實與一般說法相符,是低頻量感最少的,他這支R10編號是400以前的。
但不論如何,我個人認為,狀況良好的R10,即使是面對當今號稱使用最新技術的各家旗艦,仍是相當值得一聽的。
QUALIA 010也許不是最難搞且易出惡聲的耳機,卻也肯定不算是容易親近的。先不論對它的諸種評價與討論是否切中要點、名實相符,擺在眼前的,充其量也不過是一支負責發聲的耳機罷了。然而,奇怪的是,偶爾用它聆聽一些應該已是自己十分熟悉的樂曲,卻仍會感到些許陌生,原本被視作理所當然的親近距離感,竟被硬生生地再度扯開。而此種情形與一般所謂"保持距離所生的美感"又完全不同。或許當聆聽者熟悉了這種帶有背反意味的疏離時,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複雜感受會油然而生。
這支Q010是我這一年多以來所收的第三支了。前兩支都由朋友那裡收得,可惜都與自己的期待不合,所以又拋出或繳回。第一支拿的是紅色、M SIZE的,顏色雖然不是喜歡的藍色,品相倒也還OK。可惜我高估了自己的頭型尺寸,發現這支M有點大,並不適合我,所以最後只得把它給出了。
第二隻顏色雖然是個人比較喜歡的藍色,尺寸也對了,佩帶起來很舒適,不過全套配件就有點遺憾了。它並沒有沒有QUALIA的原包裝紙盒,只有原本的耳機架;說明書雖還保存著,但保證書卻已經遺失。另一個令我在意的地方是Q010耳機的頂部碳纖支架的部份竟然有兩條雖然不算明顯但卻令我在意的刮痕,由於這兩個原因,我也只好把這支歸還給友人了。
個人並非是完美主義者,但還是希望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能在可能的、且自身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能達到滿意的狀態。
終於,有一天,等到了這東西......
一只空運快遞紙箱
拆開箱子,看到了似曾相識的QUALIA字樣,從外盒已可見得這支Q010的序號......
整個取出,準備由外至內好好檢查
拆開這個毫無質感的簡陋紙箱子,看到了包裝QUALIA 010導覽、保證書等相關說明的紙盒。
接著是QUALIA 010專用耳機架與QUALIA 010耳機本體的外盒。
左為警告事項與安全守則,右為導覽說明書,下為保證書。保固五年,所以這支010目前仍在保固內......
隨拍幾張QUALIA 010導覽:
已經躺很久的耳機,全部一起入鏡。
步驟一: 檢查尺寸是否正確且佩戴合適。
步驟二: 從外觀上仔細檢查每一個可見部份,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步驟三: 實地接上器材開機測試。 測試結果: 通過。
當時的第一時間測試總和聽感: 兩個字,失望。 遠不如我擁有過的那兩支Q010,有點吵、刺耳、不滑順,低頻量也稍嫌不足。
系統弄了幾天之後,才想到,原物主曾言,這支Q010只有使用幾十小時,個人猜測這或許是真的,因為當時這支QUALIA 010的聲音相當毛躁,也並未處於穩定狀態,仍有些變化,所以姑且信之。隔週向朋友借了一支當年第一批的Q010一起同台比較(據說使用已超過2000小時),確實在三頻部份都有顯著差異,尤其是低頻的穩重感,高頻的延伸與輪廓邊緣等。時至今日,目前這支煲機使用超過800小時,已經漸趨穩定,三頻也滑順許多,這下總算是放心了。
越新、越晚近的產品一定更優秀嗎? 而已絕版的、大廠出產的,就肯定都是好東西? 它們是真正適合自己、也符合自己的音樂音響觀嗎? 恐怕都未必!
個人一向是要求眼見為憑的人,若非經過實際的親身經驗,不會輕信流言蜚語。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不容易談,小弟言拙辭窮就不在此多說了。
本來在這裡想談點上個月第二次在某外國燒友家接受其招待,我有幸與Orpheus搭原配HEV-90、BLUE HAWAII SE與一台不知名品牌靜電耳擴同居三天的感想以及機主搞Orpheus的血淚史,礙於篇幅與主題,就暫先不多談了。
多學習、多交流、多親身嚐試才是正途,共勉之。
但有時候,沒試沒代誌,試了全代誌,彼此相互放毒推坑,搞到妻離子散、玉石俱焚也有耳聞,是謂交友不可不慎!
嗯,對了,關聯於前述事件始末與肇因,其實我還想再多說一句: 交友請謹慎,歹路摁湯行。
--------------------------------------------------------------------------------------------------------------------------------------------------------------------------------------------------
原本這些照片大部分是要作為收件證明用的。當時我把這兩支的收貨與檢視過程拍了幾張記錄下來作為證據,以免爭議。
結果物品確實都如物主所述,品項極佳。R10和Q010個人都收過兩副以上,眼前這兩支的情況,無論是聲音或品相,都是我目前最滿意的。
(由於起初只是為了上述目的才拍照存證,但後來發現,要貼圖發文,內容似乎太少,能看的沒幾張,怕被說是敷衍,不好交代,所以昨天再補拍了幾張說明書內頁的照片。)
雖然自己曾經收藏、使用,也認真比較過不少同級產品,R10仍是我最喜歡的耳機之一,即使這已是SONY二十年前的產品了。當時我在尚未真正深入體驗R10之前(意即,R10確實曾讓我失望過),從它的年代與規格數據來看,雖然知道當年是好漢一條,卻也不禁令我有點疑惑,恐有相見不如懷念之慮。然而,一次在友人家中搭配一些參考級設備聽過之後,原本的不安與懷疑都即刻煙消雲散,反倒有相見恨晚之感。R10無論是音質表現或是配戴舒適感等,實在沒話說,都令我相當滿意。
R10的皮箱
開箱看到R10本體
打開上面夾層取出說明書與配件
檢查R10所有配件是否有缺少或破損情形
取出說明書
檢查說明書內頁是否有印刷錯誤、倒裝或破損......
R10側面木殼檢視,看是否有任何"課匈"
R10耳罩全面檢視與音質測試
全項目檢查完畢,收工回家
我自己曾在國內外朋友那裡共聽過六支R10,確認了R10的聲音表現確實有可能會發生"明顯地"不同(尤其是最多人談的關於低頻的質與量感),然而與幾位外國資深耳機玩家的討論發現,造成差異的原因似乎並不單純,恐怕不只有年代或編號的區分,或許也有其他因素......
自己身上的一個經驗是,我的另一支近1150號的R10,在低頻的量、聲音密度感與音場規模等方面都稍不如這支1000號以前的R10(但這支R10去年底曾回廠保養過)......
另一支外國朋友曾寄放我這裡一段時間的R10,曾經仔細地和自己的兩支比較過,則確實與一般說法相符,是低頻量感最少的,他這支R10編號是400以前的。
但不論如何,我個人認為,狀況良好的R10,即使是面對當今號稱使用最新技術的各家旗艦,仍是相當值得一聽的。
QUALIA 010也許不是最難搞且易出惡聲的耳機,卻也肯定不算是容易親近的。先不論對它的諸種評價與討論是否切中要點、名實相符,擺在眼前的,充其量也不過是一支負責發聲的耳機罷了。然而,奇怪的是,偶爾用它聆聽一些應該已是自己十分熟悉的樂曲,卻仍會感到些許陌生,原本被視作理所當然的親近距離感,竟被硬生生地再度扯開。而此種情形與一般所謂"保持距離所生的美感"又完全不同。或許當聆聽者熟悉了這種帶有背反意味的疏離時,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複雜感受會油然而生。
這支Q010是我這一年多以來所收的第三支了。前兩支都由朋友那裡收得,可惜都與自己的期待不合,所以又拋出或繳回。第一支拿的是紅色、M SIZE的,顏色雖然不是喜歡的藍色,品相倒也還OK。可惜我高估了自己的頭型尺寸,發現這支M有點大,並不適合我,所以最後只得把它給出了。
第二隻顏色雖然是個人比較喜歡的藍色,尺寸也對了,佩帶起來很舒適,不過全套配件就有點遺憾了。它並沒有沒有QUALIA的原包裝紙盒,只有原本的耳機架;說明書雖還保存著,但保證書卻已經遺失。另一個令我在意的地方是Q010耳機的頂部碳纖支架的部份竟然有兩條雖然不算明顯但卻令我在意的刮痕,由於這兩個原因,我也只好把這支歸還給友人了。
個人並非是完美主義者,但還是希望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能在可能的、且自身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能達到滿意的狀態。
終於,有一天,等到了這東西......
一只空運快遞紙箱
拆開箱子,看到了似曾相識的QUALIA字樣,從外盒已可見得這支Q010的序號......
整個取出,準備由外至內好好檢查
拆開這個毫無質感的簡陋紙箱子,看到了包裝QUALIA 010導覽、保證書等相關說明的紙盒。
接著是QUALIA 010專用耳機架與QUALIA 010耳機本體的外盒。
左為警告事項與安全守則,右為導覽說明書,下為保證書。保固五年,所以這支010目前仍在保固內......
隨拍幾張QUALIA 010導覽:
已經躺很久的耳機,全部一起入鏡。
步驟一: 檢查尺寸是否正確且佩戴合適。
步驟二: 從外觀上仔細檢查每一個可見部份,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步驟三: 實地接上器材開機測試。 測試結果: 通過。
當時的第一時間測試總和聽感: 兩個字,失望。 遠不如我擁有過的那兩支Q010,有點吵、刺耳、不滑順,低頻量也稍嫌不足。
系統弄了幾天之後,才想到,原物主曾言,這支Q010只有使用幾十小時,個人猜測這或許是真的,因為當時這支QUALIA 010的聲音相當毛躁,也並未處於穩定狀態,仍有些變化,所以姑且信之。隔週向朋友借了一支當年第一批的Q010一起同台比較(據說使用已超過2000小時),確實在三頻部份都有顯著差異,尤其是低頻的穩重感,高頻的延伸與輪廓邊緣等。時至今日,目前這支煲機使用超過800小時,已經漸趨穩定,三頻也滑順許多,這下總算是放心了。
越新、越晚近的產品一定更優秀嗎? 而已絕版的、大廠出產的,就肯定都是好東西? 它們是真正適合自己、也符合自己的音樂音響觀嗎? 恐怕都未必!
個人一向是要求眼見為憑的人,若非經過實際的親身經驗,不會輕信流言蜚語。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不容易談,小弟言拙辭窮就不在此多說了。
本來在這裡想談點上個月第二次在某外國燒友家接受其招待,我有幸與Orpheus搭原配HEV-90、BLUE HAWAII SE與一台不知名品牌靜電耳擴同居三天的感想以及機主搞Orpheus的血淚史,礙於篇幅與主題,就暫先不多談了。
多學習、多交流、多親身嚐試才是正途,共勉之。
但有時候,沒試沒代誌,試了全代誌,彼此相互放毒推坑,搞到妻離子散、玉石俱焚也有耳聞,是謂交友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