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耳機線的一些想法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3, 2011 11:53 pm
嗯...大致上是最近遇到的一些異象與想法。
最近在耳機使用者中,流行著一種奇特的使用習慣:耳道式耳機換線。
一開始的耳機換線設計,多半是跟耳機損壞的位置有其相關性,
舉凡大型耳罩式或是耳道式耳機,在工作時總是會不經意的拉扯到,
比如說耳罩式耳機常因隨便丟在錄音室或是隨意收納而折到線材造成接觸不良,
耳道式耳機則有可能在舞台表演時因劇烈舞動而拉扯到,
由於這種損壞(或許可說是大部分的損壞情形)都是只有線材斷掉而已,
為此要更換整副耳機實在不合經濟與環保概念,
因此才會發展出可換線式結構,
目的便是在線材出問題時,能透過單純更換線材的方式快速讓耳機能繼續工作。
因為在單體與線材之間多加一個轉接,勢必會對音質有所折損,當然聽不聽得出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推出這種構造的耳機,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便很容易有一些手癢的想法:
「既然這線可輕易更換,我能不能用別的線材製作成耳機線來取代原廠線呢?」
有人做出第一條之後,便會出現第二、第三條,然後就會開啟商機。
一個成本極低,利潤卻極高的商機。
我們無法否認,線材的利潤是很驚人的,
當然一些國外廠商在設計耳機線時是真的經過重重測試才製造了線材成品,
比如說ZU CABLE,或是cardas、moon-audio的耳機線,這樣很好,
但也因為線材製作基本上並不困難,因此也有人選擇買裸線自己回去做,
當然這樣就會便宜非常多,但這會造成另一個問題:製作手法引起表現差異。
由於這牽涉的議題比較廣泛,因此我目前還是希望先就廠製線的部份來討論,
究竟市面上所謂的線廠廠製耳機線,是升級線還是調音線?
什麼叫升級線?又什麼叫做調音線?我認為有必要先就名詞做個闡釋。
何謂音質?簡單一點的講法就是資訊量,資訊越完整,我們聽到的東西越接近錄音當時狀態。
何謂音色?音色可說是基音與泛音的結構特徵,也就是聲音的特色。
我認為,所謂的升級線是在不改變耳機系統音色的前提之下,提昇系統整體音質的線材。
而調音線,便是不論是否提昇系統音質,都會改變系統音色的線材。
以上述兩個解釋來看,調音線的包涵範圍比較廣,而升級線相對來說較為狹隘一些,
為什麼我會這樣解釋,我會一步步向各位說明。
舉個例子來說,一般人在選耳機的方式,大概會用以下兩個條件來判斷耳機的好壞:
1.哪支耳機能聽到比較多東西?
2.哪支耳機聽起來比較對味?
上述兩個判斷標準,其實就來自於我們對於音質與音色的要求,
常常我們在同價位不同廠牌的選擇上是在選音色,
而在同廠牌不同價位的選擇上是在選音質(當然也有混著選的以及例外),
而實質上我們從聲音的波形便能觀察到一定的器材特性,波的形狀代表音色,
圖譜的尺度大小則代表音質,能分得越細的表示細節越完整(如同微積分的概念)。
以目前我們能拿到聽到的耳機線來說,可說全都會改變聲波圖譜的形狀,
因此我會將這種線稱之為調音線,即使他能提昇細節量,但終究會改變聲音曲線。
而且是大幅度的改變。
那麼一條真正的升級線,應該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以圖形來類比,他必須要盡可能不改變曲線的形狀,而將尺度分割得越細越好。
比如說原本振幅是以1db為單位,頻率是以5Hz為單位,
如果加了這條線能讓振幅變成0.1db為一單位,頻率以1Hz為一單位的話,
我們能觀察到的曲線內容便更為清晰,自然細節便會浮現。
按照這樣的闡釋,我認為要能達到真正的升級,
唯有使用與原廠線特性十分相近的線材與接頭,透過提昇資訊傳輸率的方式,
才有辦法達到不改變耳機特色,繼而全面升級音質的效果,
然而這在目前市面上的廠製線產品中,多半都是會改變特色,
這從最近許許多多的耳機線評論文之中就可發現,我已無需再多說,
大都是在談接上去後低頻變多變Q啊,或是高頻變得更加亮麗或是變成略為黯淡,
不然就是中頻突然豐潤出水,人聲富有磁性之類的。
三頻泛音、光澤感、Q彈有力、磁性、水分豐潤、澎湃大片、包圍感等等,
這些形容詞全都是在形容音色,會造成耳機音色產生改變的線材,
你還認為是升級線嗎?
我認為這只是調音線罷了。
究竟是提昇還是變化,在說出口之前,希望大家先想想才是。
最近在耳機使用者中,流行著一種奇特的使用習慣:耳道式耳機換線。
一開始的耳機換線設計,多半是跟耳機損壞的位置有其相關性,
舉凡大型耳罩式或是耳道式耳機,在工作時總是會不經意的拉扯到,
比如說耳罩式耳機常因隨便丟在錄音室或是隨意收納而折到線材造成接觸不良,
耳道式耳機則有可能在舞台表演時因劇烈舞動而拉扯到,
由於這種損壞(或許可說是大部分的損壞情形)都是只有線材斷掉而已,
為此要更換整副耳機實在不合經濟與環保概念,
因此才會發展出可換線式結構,
目的便是在線材出問題時,能透過單純更換線材的方式快速讓耳機能繼續工作。
因為在單體與線材之間多加一個轉接,勢必會對音質有所折損,當然聽不聽得出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推出這種構造的耳機,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便很容易有一些手癢的想法:
「既然這線可輕易更換,我能不能用別的線材製作成耳機線來取代原廠線呢?」
有人做出第一條之後,便會出現第二、第三條,然後就會開啟商機。
一個成本極低,利潤卻極高的商機。
我們無法否認,線材的利潤是很驚人的,
當然一些國外廠商在設計耳機線時是真的經過重重測試才製造了線材成品,
比如說ZU CABLE,或是cardas、moon-audio的耳機線,這樣很好,
但也因為線材製作基本上並不困難,因此也有人選擇買裸線自己回去做,
當然這樣就會便宜非常多,但這會造成另一個問題:製作手法引起表現差異。
由於這牽涉的議題比較廣泛,因此我目前還是希望先就廠製線的部份來討論,
究竟市面上所謂的線廠廠製耳機線,是升級線還是調音線?
什麼叫升級線?又什麼叫做調音線?我認為有必要先就名詞做個闡釋。
何謂音質?簡單一點的講法就是資訊量,資訊越完整,我們聽到的東西越接近錄音當時狀態。
何謂音色?音色可說是基音與泛音的結構特徵,也就是聲音的特色。
我認為,所謂的升級線是在不改變耳機系統音色的前提之下,提昇系統整體音質的線材。
而調音線,便是不論是否提昇系統音質,都會改變系統音色的線材。
以上述兩個解釋來看,調音線的包涵範圍比較廣,而升級線相對來說較為狹隘一些,
為什麼我會這樣解釋,我會一步步向各位說明。
舉個例子來說,一般人在選耳機的方式,大概會用以下兩個條件來判斷耳機的好壞:
1.哪支耳機能聽到比較多東西?
2.哪支耳機聽起來比較對味?
上述兩個判斷標準,其實就來自於我們對於音質與音色的要求,
常常我們在同價位不同廠牌的選擇上是在選音色,
而在同廠牌不同價位的選擇上是在選音質(當然也有混著選的以及例外),
而實質上我們從聲音的波形便能觀察到一定的器材特性,波的形狀代表音色,
圖譜的尺度大小則代表音質,能分得越細的表示細節越完整(如同微積分的概念)。
以目前我們能拿到聽到的耳機線來說,可說全都會改變聲波圖譜的形狀,
因此我會將這種線稱之為調音線,即使他能提昇細節量,但終究會改變聲音曲線。
而且是大幅度的改變。
那麼一條真正的升級線,應該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以圖形來類比,他必須要盡可能不改變曲線的形狀,而將尺度分割得越細越好。
比如說原本振幅是以1db為單位,頻率是以5Hz為單位,
如果加了這條線能讓振幅變成0.1db為一單位,頻率以1Hz為一單位的話,
我們能觀察到的曲線內容便更為清晰,自然細節便會浮現。
按照這樣的闡釋,我認為要能達到真正的升級,
唯有使用與原廠線特性十分相近的線材與接頭,透過提昇資訊傳輸率的方式,
才有辦法達到不改變耳機特色,繼而全面升級音質的效果,
然而這在目前市面上的廠製線產品中,多半都是會改變特色,
這從最近許許多多的耳機線評論文之中就可發現,我已無需再多說,
大都是在談接上去後低頻變多變Q啊,或是高頻變得更加亮麗或是變成略為黯淡,
不然就是中頻突然豐潤出水,人聲富有磁性之類的。
三頻泛音、光澤感、Q彈有力、磁性、水分豐潤、澎湃大片、包圍感等等,
這些形容詞全都是在形容音色,會造成耳機音色產生改變的線材,
你還認為是升級線嗎?
我認為這只是調音線罷了。
究竟是提昇還是變化,在說出口之前,希望大家先想想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