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弟是在香港的,剛分享了一篇聽感, 一直很喜歡這裡的討論氣氛,也貼在這裡大家指教一下吧^^
希望大家不要介意我當中夾雜了廣東話,而且文中的價錢是港元哦^^
我很少在論壇發表聽感,聽感是很難寫有主觀成份,若大家覺得有跨大成份或賣廣告請大家體諒,我寫這篇聽感只因是買到心頭好,系統開始成型高興而與大家分享,不懂用很中性的文筆去寫作,若對我寫的器材有興趣記得先試聽, 我也曾經是看單聽感就買的人,後悔也無謂了。
先說說我現役的器材購入的先後
Ie8:
我的隨身組合的是ie8, mp3機是creative jukebox zen。這都是在外國讀書時購買的, 原因是價錢比香港買平太多。
這個組合我非常滿意了,基本上互補了不足,與提升了各自的優點,達到了我心目中的平衡。日後有機會再講這組合的好處, 今天重點擺在大耳機.
Hfi780:
當 in ear在解析度,三頻與冷暖達到滿足,就想進一步追求音場與空間感,我在想一隻這麼少的ie8都可以做到這樣的空間感與包圍感,大耳機的威力會是怎樣呢?
然而我知道大耳機投放訊源與耳擴大,天真的我就目標在低阻的耳機(現在知道低阻耳機的難搞了。目前家用系統是hud-mx1的 dac 與耳擴的一體機,控制的還可以)
環境如果不夠安靜,開放式耳機容易被打擾,封閉式耳機反可以聽到更多的細節。已有有偏暖聲的ie8, 試試冷聲也好,目標鎖定在hfi780(在外國不能試聽後再買的)買前看據說音場已經是封閉式耳機裡很好的,結果買下一隻二手的,初非常失望,心裡想“震膜這麼大的優勢空間感竟跟我的ie8差別不大?”
Ie8是中性偏暖的,耳朵受到長期影響, 一聽hfi780, 這是什麼…聲呀…高頻亮度很高,但終覺得不太自然,有種“電子味” 據說是鍍膜所致,不清楚前一手run in了多少時間, 感覺上聲音還未開 。音色很獨特有光澤,三頻輕爽又有力量, 線條感是很強,低頻收得突快, 下沉很足,感覺就打一拳似的,缺點是缺乏寬鬆自然,齒音太嚴重…重得沒法聽流行。 從此買了回來擺在一旁沒怎麼聽, 偶爾run 一下看看有沒有進步。
D5000:
回港後買了D5000, 一試聽就很喜歡很對味, 原因也是喜歡封閉式裡比較寬的音場, 音色上D5000 就是溫暖, 悠揚鬆容,充滿餘韻,很多人不喜歡這殘響,覺得渾濁,但我就是喜歡這種味道,那種木殼特有的共鳴申延,聽大提琴真的很爽。 低頻是充滿光澤與彈性,動態的表現很好,尤其在大編製的交響與電影原配樂上,磅薄的氣勢與動靜氣氛。聽鋼琴鬆容但又很有密度, 鋼琴音有重量有真實感。
缺點:初買 d5000 會覺得特音場很寬, 但仔細聽會有點奇怪, 我後來是發現原因在低頻結像處理, 與其他牌子耳機特別不同, 從兩側的木殼向內傳來,聽久會發現有他的寬還是有“壁”的限制,還是聽出從是耳機出聲音, 做不到無邊的感覺,個人是比較喜歡向外擴散。聽慣其他耳機會覺得有點奇怪,這也做成d5000的包圍感很強,我很喜歡拿來看戲^^
neotech 7n upocc nei 3001 訊號散線:
寫這麼久終輪到主角..
一次多口問老板“大耳機可否也作個3.5頭換線? 就像dr150一樣?” 老板說:“當然可以!”
就開始這次的大改動,哈。
早就看到 hfi780換上 alo的occ 會聲音大躍進,據說是9成ed9的威力。但看alo價錢有點心理不平衡,買線的價錢比耳機還貴。開始做資料搜集,看看有沒有其他occ取代品,發現有古河和oyaide的 pcocc,neotech的upocc,看評價neotech的cp值很高,就鎖定目標了。
換線主要的提升:
1空間感 :換線後是全面提升,變比較多的肯定是空間感, 聲場寬度大了一圈, 深度與高度多了不少, 感覺聲音超出膀頭,身後,與頭頂。
2定位: 就如同上述 距離變遠了 壓迫感少了些,聲音變得更加自然許多, 結像定位變好多了。原本沒有辦法這麼確定相對的位置,現在不同 ,方向性定位感很明顯。與d5000 不同,聲音是向外擴散,很近似開放式耳機的聲場。
3解析強,我從未聽過這麼清析的聲音, 以前為高音突出就是解析。
這條線令我有更深體會,解析應是弱音的還原,微少的細節,在密度,還原度,細膩度細節豐富自然,層次分明。銅線可以做到多細節而高音不刺, 相當難得。
4背景好安靜,開始明白到別人所說的“黑”感, 相信是跟線的結構有關。
5中頻密度提高,線條感更好, 本來耳機的人聲就有種很奇怪的echo虛感,像每個歌手都拿了mic, 現在鎖緊了,虛假的感覺消失了,聲音純正,但光澤感還留在, 所以這hfi780很配銅線,因為銀線的光澤本身耳機特點已經有了。
6 瞬態, 加上耳機本身瞬間的爆發力相當強,所以聽那種動態範圍大的音樂時時常會感受到打擊的振盪,低頻變得更狠更乾淨利落。
缺點:
1無味道:這是優點也可是缺點, 這線可說是中性平衡的代表, 欠缺了點味道。音響性十足而音樂性缺乏,我本來買銅線的原意是想厚暖一點,改善冷聲的耳機。但這銅線確不像銅線, 算吧,瑕不掩瑜,這條線卻帶給我另一種提升,這價錢也不能要求那麼多。
2齒音改善不了, 這應該是耳機的先天缺憾,本身這線的高頻很出色,所以齒音也會帶出來.如果要沒齒音,相信高頻某段要衰減很多才行,但這樣會聽少很多細節,矛盾。 我一路都很欣賞ie8 可以做到細節多而很少齒音。
3 線身太硬, 這我買前已加入考慮,我覺的在家裡可接受, 老闆說從來沒有人想我玩得這麼另類,耳機線當然是越輕越軟越好。
為何會用nei 3001訊號散線改?
主要看上結構,其中有兩條teflon多芯,空氣管與閉屏又很足。當時沒有單獨teflon多芯線賣,估計hfi780的冷聲不會搭方芯或單支。
改線的工續不少 ,線身太硬,拆皮再加網,耳機端空間限制只能用小型3.5頭,對這粗線是很難接的,我完全不懂焊錫,都由老闆代勞。
比較起其他hifi線,我這條只是雞毛蒜皮,感謝老闆對我這小生意的不厭其煩,手工費也很合理。
原本我是想1多芯1單支接左,1多芯1單接右,網接負,但老闆說這樣一定不會好聲,
現在的焊法是 2多芯分別 左右,2單支接負,網什麼都不接, 據說兩支去兩支返的電是最平均的。
效果的確不錯, 比較過3支方芯線,空間感細膩性更勝。
但不知道與4支方芯比較能否勝過?
4支都是多芯會否更順耳?
空氣管與閉屏對耳機線有多大的影響?畢竟這條線太硬是在家裡用是沒問題,在街用就不可能了, 但抽走後是否空間感與背景黑優勢會否沒了?
用不同3.5頭配搭有多大的影響? 我是一端用viablue,耳機端用普通的大陸neutrik ,有的老闆說貴頭是差很多,有的說只是耐用一點罷了,不清楚了。
以上問題是要留給師兄們和老闆再探討了,我是沒有多餘錢再試其他配搭接法的比較了。^^”
我也想試試我這條另類耳機線去到那個位置。如果哪位師兄有3.5 to 3.5的 alo 交流下更好
耳機音質上我認為基本上各家的前旗纜都已有一定水準,2千多元的耳機都已做到很好解析,三頻平衡,不錯的空間感, 只是各家的比重不同,分別大點的是音色上的區別。
從我初接觸耳機開始,就感受到音色分冷暖,好的冷聲,是清澈而不乾不刺。 好的暖聲是有厚度有韻味而不模糊,暖而分析力高,想人聲與樂器都兼顧到的耳機相當困難。
但我聽歌的類型很雜,很喜歡爆棚的原聲碟,又很喜歡個別樂器的協奏曲,又很喜歡發燒女聲。 往往我就在追求兩者中間的平衡,而每個人中間的界線都不同,冷暖自知, 而我也發現自己接觸不同的耳機後,這條界線不斷的移位與轉變。
在之前我一路以為自己是偏向暖聲, 但原來“冷聲”可以這麼好聽!現在換線的hfi780已經很滿意了。雖然我終覺得始終少了一種柔順自然的“古典氣質”。不過這正全面提升已經令我很滿足了, 畢竟只是花了不夠一千元的一條線而已。
找到這樣提升的耳擴價錢可不只這個數。本來打入冷宮的hfi780 因換線而音質上可與d5000 一較長短,比d5000還好的是中頻的密度,線條感與重量感, 但d5000迷人的音色與鬆容又不可取代。因音色上的很大差別, 現我常兩耳機交換聽,同一首音樂兩耳機不同的演繹真的很過癮。
下一步計劃想購入一支二手比較中性的開放式耳機,暫定dt880, 又改3.5頭交換線聽^^
現在等d5000的保養過期後會換條銀線試試^^
有多餘耳機打入冷宮的師兄也可試試改3.5頭,換換其他hifi線,說不定有意外驚喜的。
文章比較長^^多謝觀看.轉載請列明
拋磚引玉, 希望找到同好, 對線材有研究的師兄門請推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