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D Audio
西元 1980 年代,憑藉著 Sony Digital Audio Stationary Head 及 Mitsubishi ProDigi 兩大技術領軍之下,數位式錄音在 80 年代迅速的成為主流。1982 年,SONY、Philips 合力開發 CD 載體,使得數位音訊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在錄音技術步入數位化不久,唱片公司的錄音規格便超過市面販售CD品質的規格。受限於當時的儲存技術,如果比照錄音規格進行收錄,可能一首單曲等同於一張 CD 的儲存容量,一直以來 CD 從未有上述等級的數位檔案流通於市面。
圖片來源:Super Audio CD
最早出現「超越 CD 品質」的商用音樂媒介 Super Audio CD,正是大家所熟知的 SACD。早在西元 1999 年由 SONY、Philips共同發表,有別於 CD 所使用的 PCM 編碼,SACD 創新地採用 DSD 編碼,擁有更高的響應頻率與動態範圍。
圖片來源:DVD Audio
至於稍晚登場的競爭對手 DVD Audio,仍然沿用 PCM 編碼,卻有數倍於 CD 規格的取樣頻率與取樣率大小,無論響應頻率、動態範圍都大幅提升,因此在高解析音樂的規格戰爭中,DVD Audio 受惠於沿用 CD 的錄音技術,許多唱片公司及音響器材公司不希望受限 SONY 和 Philips 的專利,使得供應商使用 DVD Audio 的意願較高。
當時對於 DVD 的破解技術已然成熟,因此 DVD Audio 的安全性因而受到廠商質疑,再加上 SACD 擁有無法使用電腦讀取的特性,SONY、Philips 與旗下的眾多唱片公司開始推行 SACD,逐漸在高解析音樂的規格戰爭取得優勢。
西元 2007 年,DVD Audio 發行了最後一張音源專輯後,結束高解析音樂在實體媒介上的規格競爭。儘管如此,何以 SACD 仍未成為市場常見的規格?其中一項原因是多數的消費者無法分辨 SACD 與主流 CD 的音質差別,甚至 SACD 無法透過 CD 播放器播放音樂,須搭配專用的 SACD 播放器,而且當時 SACD 播放器的造價昂貴,進一步提高消費者踏入 SACD 的門檻。
圖片來源:Apple iPod
自從 21 世紀初 iPod 興起後,唱片業界發生了許多重大改變,數位流音樂檔案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實體媒介,此時所販售的數位流音樂檔案,多數以破壞性壓縮的 mp3 或 AAC 檔案為主流。雖然當時的數位流檔案跟實體媒介,在聆聽品質上比起來仍有極大差距,數位流音樂檔案的價格與攜帶性卻遠勝過實體媒介,絕大多數消費者並不具備清楚分辨的能力,因此在方便性與聲音品質的取捨之下,數位流音樂檔案漸漸取得市場優勢。
隨著高解析音響器材大眾化,某些消費者對於經過破壞性壓縮的檔案已經無法滿足。西元 2008 年,由美國網路音樂公司 Hdtrack 首先推出高解析音樂檔案的下載,之後以超越 CD 音質為賣點販售的數位音樂檔案,逐漸在各大線上音樂網站開放購買。
直至西元 2014 年,日本電子情報產業技術協會(JEITA)正式定義 High-Resolution Audio,由影音巨人 SONY大力度推行「Hi-Res」商標,宣布「Hi-Res」新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