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的問題我會這麼理解
主觀聽感品質與客觀測試結果的關係
在談諧波失真,談脈衝響應,談頻響平直等等客觀測試結果之前
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耳機其實是逆向工程的產物,或者說,發展到今天
我們追求的其實是 兼具耳機細節與活生 喇叭自然與開放 聽感的 揚聲器播放系統
而這種"逆向工程",或多或少會隨著廠商的取捨、目標與偏好而有所差異
關於頻率響應 這點 應該是比較明顯的,高頻段那些凹凹凸凸或多或少是為了嘗試逆向還原
"聲音在空間中傳播,被頭型、被耳型"染色"後的狀況"
而每個廠商的設定的理想條件都不太一樣,頻響也會有所變化
舉個例子,像森海賽爾的耳機就是偏近場的呈現方式
另一個近年比較流行的指標是CSD,瀑布圖 和 脈衝響應
或者,這些量測者的態度大抵是 "怎麼可以有這些諧振或鈴振?" "怎麼脈衝響應可以拖,這麼多"多餘"的聲音 "
諧振或鈴振 個人猜測 這部分可能跟常見的驅動不良,過推或重推有關係
以我自己的主觀聽感而論,像K812和T1這些耳機,正常驅動的情況下,腔體是聽不出明顯的諧振
或振膜也聽不出明顯的鈴振──又或者 廠商利用了聽覺心理的屏蔽原理使其不明顯,聽不出來
另一點脈衝響應,或者說 電氣脈衝信號過後 "轟轟作響",停不下來的餘音 是"原始信號沒有的東西"
但是 考量到 耳機的目的是在逆向還原 更自然的聽感, 這種餘音 或許也暗示了 耳機聲學結構的動作
與呈現出來的空間感/距離感
AKG有個專利是 論 信號脈衝響應 與 空間距離感 的關係/量測方法, 我想這也是其耳機音像定位特別準確的原因
另一個對照案例是Grado,如果有一定常識的人,大概會對Grado耳機的一個宣傳詞 "調整空氣腔結構以
改善暫態失真" 的說明摸不著頭腦, 其實是同一件事
至於 諧波失真──這個一定程度和振膜的動作有關係,振膜越緊,剛性越強,越"不容易發出多餘的聲音"
通常諧波失真也越低,聽起來聲音越通透
不過,其實低到一定程度人耳就難以分辨了,比起零點幾%的差距,可能諧波失真的分布情況更能暗示耳機的音色走向,偏冷或偏暖,偏舒緩或偏明快
不過在100Hz~1000Hz 這段,耳機廠商都會盡量壓低諧波失真
至於低頻段的諧波失真,在硬體層面算是動圈耳機結構上的天限,不過也是"調音"的重點
100Hz左右*可以視為大部分動圈耳機單體 "真正的"低頻下限,再下去與其說是活塞運動,不如說是摺曲或抖動
有的廠商會很乾脆的通通卡掉──大部分日系耳機廠商和Grado
有的廠商則會利用振膜的這種"折曲" 或 "抖動" 來調音
我想寫到這裡,應該已經有人想到了AKG的Varimotion振膜了
一般我們聽到 大喇叭 寬鬆的,豐潤的低頻 或多或少 並不是低頻本身
而是 低頻的"諧波" ,或者說,人類的聽覺心理其實是靠諧波結構 去認出 這個 "低頻" 的
也因此低頻段的諧波失真稍高一些,在聽感上反而有可能是比較自然的 (相應於廠商設定的
理想空間條件)
回到文章一開始,考量到耳機的目的:聆聽音樂,我想量測是可以用來解釋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聽感"
而不是反客為主,變成衡量耳機,打分數用的"客觀"標準
至於平板耳機,個人覺得這東西很有趣,但還不太成熟,結構的限制也比較大
我路人我路過的
*既然說大部分,那就是有例外──fostex/Denon的耳機,利用特殊的振膜"懸邊"設計 把這個下限壓低到50Hz左右..
其振膜材質大抵上是香蕉紙之類的植物纖維制成的,跟歐陸系統的軟膜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