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tec355 寫:(前略)
但若新品即衰聲我想就算RUN 到海枯石爛
最後也不會來個鹹魚翻身 您說是嗎!:aiya:
反對,我聽過不少新品衰聲到不行可是跑三百小時候就翻身的例子....
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palchiu 寫:nettyu 寫:A.S.G99 寫:satoshi 寫:其實聽感也不見得是全然主觀的。
高音的延伸、低音的下沉、中音的厚實,這些都不會因人而異。
同一隻耳機,你聽到的跟我聽到的,也許不會百分百相同,但八九十總是有的。
然而,這種聽感你喜不喜歡,就是全然主觀的。
端看耳機與你所聆聽的音樂搭不搭。
在AA發表聽感心得,除了與同好討論之外,更是其他有意購買卻無法試聽者的資訊來源。
所以,"奇怪的聽感"會不會造成別人對該型耳機的誤解呢?
但是玩音響各自有各自的品味,所用的前端器材不同怎會有一樣的聲音
如果要說可能會接近,那請提出數據說明有確實推動耳機比較容易使人信服
這是不可能量化的
以後PO心得請各位大大要附上數據說明(報告)喔, 不然有可能被列為誇大其辭, 胡言亂語, 胡說八道等可能... 無法令人信服!
PO個心得有那麼嚴重嗎?
aztec355 寫:DAC 寫:skylite 兄
小弟對事不對人
代理商的定價策略會讓產品級距無法拉開
之前還見過有人買大 U 來插隨身聽然後抱怨很難聽的
既有發文便有主觀
包括小弟聽感覺得 HFI 較 PROLINE 更富音樂性也是主觀
然而廠商研發時不同的分流用途 是客觀認知
您的觀點是 買跑車為什麼不能當街車慢慢開
我只是提醒說 慢慢開不等於跑車就會變得和街車一樣好操控;
您入手大 U 的興奮之情我可以體會
Welcome to Team ULTRASONE
雖然買來要怎麼用是個人喜好 但產品線分流有其用意
模糊之間的界線會對器材搭配造成困擾
一窩蜂入手更會產生一些讓人很無言的菜鳥問題
D兄....
容小弟插個話之前聽朋友說過
一位某建商大老闆買積架跑工地,
買悍馬上街啪妹妹,
買賓士送小姐聽來奇怪,
但仔細想想也沒啥不對阿!
重點是要大老闆買的開心,
用的放心比較重要啦!
也聽說如法拉利的車由於引擎設計之故
不適合長時間慢慢開,一定要有足夠的速度才有利於散熱,
但很多買的起的大老闆身價不凡,管他會不會壞,慢慢開就好,
生命比較重要,壞了也沒關係,再買就有了,
以現在改款的速度F430壞了還可以順便升級換599GTB不是更漂亮!
至於網兄提到難RUN開一事,
就小弟RUN 2200 的經驗來說
一路走來聲底從未變過
只有高低兩端比例的分配上會有些許差異
(假設新品是90分 RUN過後可能會提升到92分
之後再RUN下去也只是持平 保證不會變成AKG)
但說真的2200 新品就已經讓小弟很滿意了!
新品是否能聽的滿意比較重要!
這樣也比較值得期待!
但若新品即衰聲我想就算RUN 到海枯石爛
最後也不會來個鹹魚翻身 您說是嗎!
s90219 寫:這邊有很多新手! 通常都是爬文章爬到爛掉了,還是搞不定要買哪知耳機好! 對方形容起來的聲音或許您聽起來不一樣的說法! 假若是可以自己去現場聽聽後! 就可以大約知道是什麼品味了!
有關於到底要RUN多久! 推不推的動! 等等之類的我認為還好! 重要的是有沒有那筆錢可以買! 價若是沒有這麼多的預算了話! 那麼買來也是很心酸的! 到底RUN不RUN的開! 簡單的說就是放久了就開了! 到底開了嗎? 你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叫做開了! 數字也只是讓你有一個盲點盲目的說! 真的開了
看你用什麼心情去看待它,若要是很滿意了話,怎麼聽都好聽,不滿意再那邊有心結了話,豈不是很浪費錢嗎?
CarlosLiu 寫:ungo 寫:
覺得2500怪的地方是人聲的高頻部分
聽起來黏黏的,讓我想起之前有位網兄提過的聽感
像~~~~~~
.....
MIDI
真的有像@@
但是樂器高頻(如鈸)就沒有這種黏滯感
遲滯感 讓我想想 有點知道那個感覺 而且
650, 2500 皆然 尤其跟 Beyerdynamic DT931,
DT880 比起來更明顯 所以我才有 650 與 2500
差別主要在低頻的感覺
.....
再來我的 ProLine 650 應該使用超過 100 小時
剛脫手的 2500 可能約 20-30 小時而已 也許
是差距變小的原因
CarlosLiu 寫:http://www.andaudio.com/phpbb2/viewtopic.php?p=387330
小弟脫手 2500 留下經常聽的 650 是因為工作
環境需要密閉式耳機 2500 與 650 特色近似
差別主要在低頻延伸與控制力 2500 勝出主要
在交響樂低音的表現
.....
CarlosLiu 寫:ungo 寫:覺得2500怪的地方是人聲的高頻部分
聽起來黏黏的,讓我想起之前有位網兄提過的聽感
像~~~~~~
.....
MIDI
真的有像@@
但是樂器高頻(如鈸)就沒有這種黏滯感
遲滯感 讓我想想 有點知道那個感覺 而且
650, 2500 皆然 尤其跟 Beyerdynamic DT931,
DT880 比起來更明顯 所以我才有 650 與 2500
差別主要在低頻的感覺
不知 ungo 兄能否用音樂例子說明一下
ungo 寫:我聽起來的感覺不像是"遲"滯,而像是"黏"滯
人聲到了高音(女聲),會有一種不像是人發出來的聲音一樣,當然不是非常明顯,但是和別的耳機(小弟拿的是GS1000)AB test後覺得那個頻段怪怪的,有一種MIDI音的感覺,不太真實,不過小弟也不是金耳朵,所以參考就好,也許是我解讀錯誤,我想不到該用什麼音樂例子來說明。
其他頻段倒是都滿均衡的,音場適當,即使直入CD880也有ok的表現,GS1000若是不接個耳擴,中頻實在不太行,厚度不夠,音場稍嫌空曠,形體感、凝聚力不太夠,但接了耳擴以後(小弟較喜歡GS1000搭管耳擴),個人覺得實力深厚,解析滿好的,音場很廣,形體和凝聚的位置個人很喜歡,不近不遠,韻味則是淡淡的,相信進的空間很大,但也很難搞(詳見Headfi),兩隻耳機口味決然不同:)
skylite 寫:其餘恕刪~
個人認為, 低頻與中頻的表現, 比較可以直接就從樂器或人聲中去判獨出來(當然是包含了基音加泛音), 但是高頻呢? 4kHz以上, 幾乎沒有樂器可以發出如此高的聲音了. 那麼器材的高頻反應要從那裡去判斷呢? 當然只有泛音, 但是泛音的量是隨著階次的增加而快速的減弱的, 所要判定真正的高頻, 是要靠累積了很多的聆聽經驗, 才能去揣摩的.
又一般人以為用"清亮"來形容高頻, 就代表高頻延伸很足了. 事實上能夠稱為清亮的聲音, 最高只是lower treble, 也就是指5k以下的聲音啦! 5k以上盡是樂器和人聲的泛音. 但因為越高階的泛音, 能量越低, 為了要增強這一部份的細微泛音, 那麼單體就要設計成高頻段靈敏一點. 但是振膜是同一個, 無法做切割處理, 所以常常連帶著比較低一點的部份, 不該增強 卻被增強到甚至失真的程度, 而聽起來刺耳.
所以我認為高頻很難有正確認知, 很難搞定, 個人尚在努力學習中.
skylite 寫:.....
呼應風水兄的說法,----- "女聲高音基本上還是屬於中頻".
.....
泛音不會單獨被聽見, 所有階次的泛音是併同基音一起呈現的, 集體表現出來的就是音色. 不同的樂器, 不同的演奏者的技巧, (甚至有刻意加入人工泛音的), 都會使泛音成份比例不同, 造成不同的音色.
以及ortf741兄補充:
泛音本身到5KHz甚至8KHz以上其實已經不會很明顯聽起來比較亮了
.....
事實上能夠稱為清亮的聲音, 最高只是lower treble, 也就是指5k以下的聲音啦! 5k以上盡是樂器和人聲的泛音.
.....
所以我認為高頻很難有正確認知, 很難搞定, 個人尚在努力學習中.
skylite 寫:沒圖沒真相嗎?
請看:
http://www.independentrecording.net/irn ... isplay.htm
紅色代表各種人聲樂器的基音範圍, 除管風琴外, 最高的短笛約4kHz, 女聲的高部是比1kHz高一點點. 黃色的部份則是泛音範圍.
順便一提的是, 右下角有一人耳對頻率的敏感度圖, 人耳聽覺最敏感的是在3KHz左右.
小弟是因為有次發文被指正了, 才爬文查了一些資料.
A.S.G99 寫:因為耳機是用全音域設計,所以無法單獨聽到高音(泛音)部位
不過二音路真正採雙組端子設計的喇叭就可以單獨聽到高音部份
我查了一下,一般二音路書架的分頻點大多剛好落在2.xKHz
也就是說它主要是以處理泛音為主,這時就不得不承認喇叭系統的優點了
還有一些資訊要再提一下,雖然人耳只能聽到約20kHz
但十多年前的第一代Spendor G1000就有超高音的設計
也就說明證實發出超過20kHz的頻率對聽覺有影響已經不是近幾年的事了
A.S.G99 寫:謝謝您幫我的訴求引言的這麼醒目,人類一直追求的不就是更好.更理想,多要求一點怎麼會過分
另外我不懂的是,用客觀理性的數據去支持架構感性的主觀觀點有這麼難以接受及理解嗎?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22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