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手轉繁體...字好多,如果有侵犯到作者請提醒一下,小弟馬上撤除
聽起來很美——有關耳機的一些體會以及習慣性感慨
關鍵字:Ipod, 動鐵,UM2,發燒入耳,耳放,Low-Fi,監聽…
自從2008年,我的blog就開始有逐漸演變成年紀的趨勢了,想必大家已經把這裏忘記得一乾二淨了,雖然統計資料顯示這裏曾有過15000的訪問量…
之所以更新的如此緩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能夠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的東西太少了。我以為日記的主要內容蓋多是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生活的雞毛蒜皮,但是這些東西僅僅是對我自己有那麼一點點意義而已,我也知道沒有人關心,所以一直就懶得白費這個力氣…
接下來我要寫的是一些關於聽音樂以及耳機方面的知識和我自己的一些小心得,我知道也許這些東西對大家的吸引力還不如唧唧歪歪或者婆婆媽媽,但我相信總有那麼一小撮人會認可這些文字的價值…
是的,我想表達的就是,我希望自己blog裏的文字,從資訊的層面,大傢夥兒有意義。對耳機不怎麼感冒的朋友們看到這裏就可以忽略以下的內容了,不過如果你是通過搜索引擎找到這裏的音樂愛好者,或者是有著強烈求知欲的朋友,請你看仔細了。
首先,致所有喜愛音樂的朋友們一句話:每個人對於音樂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夠欣賞到自己喜歡的聲音就是發燒的最高境界了,共勉。
接下來我會將自己使用的一些器材逐一為大家做一些介紹,順便普及一些相關知識,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其中一定有胡扯的成分,歡迎高手指正,大家互相交流是一件好事情。
我 的第一部CD機是SONY的D223,二十年前的古董機器,到現在還能用,如今也是傳說中神器級別的CD機了,它的特點是1bit的DAC,超級強大的 kss350伺服系統(管用20年),解碼,運放和後極放大三片獨立設計,因此可以輸出非常優秀的音質。缺點是費電,不防震,當然,能克服這兩個缺點的 CD機無一不是在音質上做出了讓步的結果。
為什麼要說這個CD機呢,因為是這部啟蒙設備養成了我現在的聽音取向,就是習慣乾淨,結實 的聲音。注意,是乾淨不是純淨,因為D223的後極放大(DBB音效)還是有比較明顯的音染的,只不過染的很舒服,後來我又用過很多隨身CD機,它們為了 刻意討好人耳,或者是出於製造成本的考量,聲音都染的數碼味極重,因此我不得不玩了一段時間的MD。自此我的立場就變成如果聲音染的不對我的胃口,我寧願 不要染。在MP3大行其道之後,我的選擇就成了素有音樂白開水之稱的Ipod。關於Ipod,後面我會有詳細的說明。
也是在很多年以 後,我才意識到多年以前的一部CD隨身聽,對我的潛移默化。如今再把這個老古董翻出來聽,感慨萬千。是啊,還是那乾淨卻不純淨的聲音,暗合著那令人久聽不 厭的Hi-Fi精神。也有一部分人癡迷於那絲絲入扣,分崩離析的純淨聲音,這是走聲音解析的流派,近來似乎開始熱門起來了….
然後說 說Ipod,我是一路從Ipod mini, Ipod photo U2, Ipod nano, 再到Ipod video2的。基本上就是在Apple這條賊船上下不來了…Ipod 總的感覺就是白開水,EQ功能純粹是擺設,相對於它的售價,唯一能讓我感覺好一點的就是它輸出的音質很乾淨,底噪控制的也不錯。就像我之前所說,如果聲音 染不好我寧願要原本的聲音。因此,在接下來我評說耳機的時候,標準信號源會使用Ipod photo U2,雖然Ipod的聲音比較乾巴巴,但貴在聲音真實,對耳機的表現評價也會相對客觀一些罷,我這樣子想。
縱觀這些年的Apple播 放器,也出了不少代了,總體給我的感覺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最早接觸到的mini,據說Apple在出廠前對mini輸出電平的控制標準高出它後繼機種的一 倍。再從第4代Ipod photo到現在最新的 Touch基本上也是一蟹不如一蟹,中間雖然有一款 Ipod classic 據說更換了水晶的晶片效果很好,但是改變不了apple 播放器越來越便宜的同時越來越差的大趨勢,我也不曉得什麼時候自己就該從蘋果這條賊船上下來了…. 很快apple又要出新品啦,我還是會習慣性地期待呢…
此外,有關Ipod nano, 它的聲音我非常地不滿意,推力很大,但是音色有些粗,當然如果不是非常挑剔的話其實也無所謂,很不幸的是,我就是個雞蛋裏挑骨頭的賤人…. 對於快閃記憶體式的MP3,我反而會覺得更便宜的 Ipod shuffle有對得起自己身價的音質。我現在使用的是Ipod photo U2(以下簡稱U2)和Ipod video 2代(以下簡稱IPV)這兩隻硬碟式的播放器,拋開性價比不論,我認為這兩個播放器如今還是算得上優秀的可擕式MP3。而IPV相對於U2,還是有些聲大 力粗的感覺,因此個人還是喜歡U2多一些。
題外話:關於傳說中的發燒神器Imod。如果單單是使用耳機的輸出,那麼IPV的推力似乎 在U2之上,而如果使用Idock將前極信號直接輸出的話(Line out),則第4代的Ipod U2在輸出上大大高於第5代的IPV,網上也有傳言說4代Ipod擁有最強大的前極輸出,因此就有發燒友自己DIY了傳說中的發燒神器Imod,原理是跳 過4代Ipod的後極放大,將前極信號直接耦合到耳機輸出。流行的耦合方式是通過一組4.7u的電容。關於這個發燒神器Imod在發燒圈裏已然是沸沸揚揚 了,不過我懷疑這個有炒作的成分,主要是那個4.7u的電容讓我想起了音箱高音單元的分頻耦合。對於一般的音箱,在沒有使用分頻器的情況下,通常會使用一 個4.7u的電容來濾掉通向高音單元的低頻信號,作為分頻的廉價解決方案。為什麼Imod也是4.7u呢,我估計是因為這種電容最常見,成本也低。在 Imod上面很可能就是用音箱高音單元的分頻耦合類似的方法去過濾前極的信號,當對中頻和低頻信號進行一定的衰減並減小了有效輸出電阻之後,於是聲音變通 透了啊,解析也上去了啊,什麼聲場都出來了啊……
我相信Imod會比較適合走解析路線的發燒友。我自己也改過攻放和音箱,在我而言, 真要改機器的話,遵循的是不改變其原有設計的前提,基本上就是使用更高級的元件更換功放內原有的器件,或者是將箱子內的廉價分頻電容替換成分頻器而已。而 像Imod這樣改電路其實對聲音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固然這樣做的燒友有自己的理由喜歡這樣做,但是不保證這樣的東西人人都喜歡,因此常在罎子上泡的兄弟需 要有自己冷靜的判斷。
題外話的題外話:解析,低音,和頻率回應。解析是現在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解析派的中堅力量就是ER4(一 款經典動鐵耳塞)的擁躉,俗稱小4黨。其實我的聽音習慣是非常接近小4黨的,我也很喜歡ER4的風格,只是它那恐怖的佩戴方式使我最終放棄了(兩根小棍子 硬插進耳朵裏)。這裏要說的是關於ER4為代表的解析路線在聲學上的特徵,但凡是因解析力強大而被燒友趨之若鶩的耳機(耳塞),必定是低頻質高量少,中頻 清爽而高頻一飆飛向天際的類型,如果你喜歡聽歌手口腔內打轉的口水聲,小提琴的松香味或者吉他弦上流光溢彩的泛音,恭喜您具有小4黨的潛質。不過欣賞這樣 的聲音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比如一個交響樂演奏,你可以清楚地聽到 每一個 樂器的聲音,而這些聲音都是分開的,再一口氣灌到你的頭腦裏去。同時耳朵裏插著ER4這兩根小棍子,就如同戴著聽診器一般。因此解析高的耳機初聽驚豔,不 太適合久聽。
我自己分別去聽過歌舞劇,音樂劇和交響樂的現場,真實的現場聲音卻是水乳交融而又有些平淡的。唱片裏的聲音都是錄音師們 用那些稀奇古怪的設備一層一層摳出來放給我們聽的,我也是一度嚮往那‘高保真’口號下的真實現場錄音,後來才驚覺那真現場還不如那號稱‘保真’的聲音來的 好呢…
關於解析的話題我在後面講到鐵三角SQ5的時候還會提到。下麵我要說的是高解析下的音場定位,因為高音的指向性強於低音,而強 化解析的耳機必然注重高頻這一段,因此這類耳機在音場定位上也會顯得有一些優勢。可是我要說的是,其實那都是幻覺…. 玩箱子的人都知道,高頻單元的擺位元十分重要,直接決定了環繞身歷聲的聲音定位的準確程度,主流的多媒體環繞音箱的衛星喇叭乾脆就是一個高音單元,全頻帶的 單元都捨不得用,同時Subwoofer(就是低音炮)基本上是隨便擺,只要解決好駐波的問題就OK了,因為人耳對低音的方向性不敏感。那麼在耳機上也是 一樣的道理,只要將高頻的部分解析做好,分離度做開,甚至給一些增益(一些耳機放大器上的音場增效就是對8k-12kHz人耳敏感的高頻段進行增益)那麼 音場自然就會感覺寬廣了。不過很可惜,那都是幻覺….
原因是如ER4這樣的耳塞不比箱子或者是大耳罩,它的聲音不通過耳廓,是直接達 到耳膜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人聽到的聲音完全不是自然能夠聽到的聲音,除非去找極為稀少的人頭錄音(就是將麥克風塞進人頭的模具進行聲音採樣)… 所以…. 耳塞的音場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之為幻覺,大部分的封閉式小耳罩的音場基本上也可算作是幻覺… 那些癡迷於音場和聲音結像的燒友,一定會在真正的現場驚訝於自己為什麼啥也聽不出來了,沒錯,這就是‘擁有龐大聲場’的耳塞如何將你的金耳變成木耳的原 因…
講完了高音,再來說說低音。耳機都有一個頻率回應的概念,就是在重播不同頻率的聲音的時候的增益和衰竭。除掉虛標嚴重的山寨貨, 不少耳機都有20-20K Hz的頻率回應,有一部分甚至能到15-25K Hz。不少燒友非常關注耳機在低頻的下潛和高頻的上探,並聲稱自己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區別…. 先不說人類能不能聽到20-20K Hz之外的聲音,實際上包括最頂級的大奧和STAX靜電系統在內的耳機在200 Hz以下都有非常大的衰減,換句話說,50Hz的聲音它能不能放?能放,可惜放出來的聲音小到你聽不見而已…. 18Hz的聲音它能不能放?能放,可惜就算它放的再大聲,那也是給大象聽的耳機… 高頻的狀況也好不了多少,在15KHz的地方大多數耳機都有明顯的衰減。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我們聽的MP3檔,因為是有損壓縮,因此對於160Kbps左 右碼率的壓縮音頻來說,在18KHz的地方電平是平直的!往上的‘高音’被壓沒了,你還能指望耳機給你放根本不存在的聲音麼…
綜 上,200Hz以下和18KHz以上的頻響延伸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沒得放(壓縮音頻檔裏壓根兒就沒有兩頭的信號,除非用Lossless或乾脆不壓 縮),二是放不出(幾乎所有耳機在高低兩頭都有很大的衰減),三是放得出你也聽不見(少數生有超越人類的‘神耳’的大佬除外)
關於頻率回應,請大家參照以下這個圖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0&graphID[]=303&graphID[]=657&graphID[]=165&graphID[]=459
這 裏有4款耳機(塞)的頻率響應曲線,供大家參考,其中只有ER4B的曲線在20-2KHz的地方比較平直。同時我自己在家專門用來放低音的12寸單元口徑 的大炮(Subwoofer)說明書上也標明瞭即便是這樣的怪獸,在50Hz的地方也有明顯的衰竭,因此指望小耳塞重播它們標稱指標的極限頻率並且你還能 感覺的到,基本上也可以稱得上是幻覺了…
順便談一談Subwoofer,也就是低音炮,現在不少多媒體小塑膠箱子也敢號稱低音炮,並 且指標都標得很嚇人,但是我自己的那個用臉盆那麼大的單元的炮在非倒向設計的情況下,根據聲學理論計算結果最低也只能下探到35Hz左右,而它的低通分頻 點就在200Hz,即200Hz以上的聲音它根本就不放…. 如此一來這只Subwoofer在家裏的定位就很尷尬了,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它根本就不響,完全擺設一般,或者是其實也響,只不過我聽不見…… 早知道買個低音潛不下去重播又失真的便宜貨,至少還有個動靜不是…
總結一下,那個頻率回應曲線的圖,基本上在200Hz以下和15K 以上的區間,耳機(耳塞)都會有明顯的衰減,但是沒關係,人耳不敏感。重點在於200—2KHz這一段是否平滑,因為這是耳機最要做好的一段。另外需要注 意的一點是ER4B,它在高頻上的衰減比較平緩,15KHz左右有一個反常的增益,這就是之前所說的走解析路線耳機的典型特徵,就是高頻表現一定要能飆多 高飆多高,此處找到了聲學上的證據。
題外話:耳機的阻抗。阻抗是衡量一副耳機好不好驅動的一個重要標準,它包含了線圈,器材的電阻, 和期間的寄生電感和寄生電容,也就是電抗。理論上耳機交流阻抗和直流阻抗應該不等,但實際上大多數常見耳機的阻抗還是很穩定了,也有少數例外,比如在極低 頻阻抗上升的Koss PP, 以及在2KHz阻抗會減小的ER4B,另外一款使用動鐵單元的舒爾SE530在高頻段也會出現阻抗減小的現象。關於阻抗變化的原因不明,相關參考資料請 見:http://baike.baidu.com/view/16812.htm 我大一的時候模電學的不好,實在是不好意思,關於阻抗的問題,還望有高人指教…
在這裏我主要想說的是關於阻抗匹配的問題。一般來 說,50歐姆以下的耳機都算作低阻抗耳機,市面上常見耳機的阻抗在16—32之間,而常見的隨身播放器輸出阻抗基本上在16到50歐姆,就是說,基本上都 可以直推,只有少數例外。阻抗再大些就有必要使用耳機放大器了,也就是俗稱的小二房。120歐姆—300歐姆算中阻耳機,這一檔的產品不多,像HD650 這樣的不少經典耳機就是300歐姆的。而阻抗是作為監聽耳機的工業標準600歐姆的耳機就屬於高阻了,如今600歐姆的耳機越來越少見了,另還有AKG K1000這樣的超級難推的另類經典存在。
阻抗這裏也有一個圖表,可供大家參考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3&graphID[]=303&graphID[]=459&graphID[]=165&graphID[]=657
阻 抗是作為大家衡量一款耳機推不推得動的參考指標,實際上關於這點,還有一個指標同樣重要,就是靈敏度。通俗來說,靈敏度就是輸入1個毫瓦的功率,耳機能夠 重播聲音的量度也就是聲壓級。一般來說,耳機的靈敏度分佈在95dB—120dB,而110dB的聲壓就已經到達損害聽力的程度了,一般我們聽音樂都是在 100dB以下的音量,因此這時候耳機的輸入功率其實非常低。但奇怪的是一般隨身聽兩個聲道的輸出都在10毫瓦以上,我不知道這個輸出功率是在什麼樣的輸 出環境下計算得到的,但是一向有推力足著稱的Ipod 4 代在驅動UM2這個靈敏度高達119dB的耳塞的時候,我必須將音量開到90%左右才覺得音量足夠(好吧,我是半聾子),更奇怪的是當換成阻抗更高,靈敏 度卻更低的Koss PP的時候,只要80%以上的音量就可以了(而且相對於UM2的入耳設計,Koss PP還是單元大很多的耳罩)。關於這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Ipod的推力會衰減,但是我懷疑我自己的聽力顯著衰減這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靈敏度和阻抗的關係大概可以通過每下降3個dB阻抗提升一倍的關係來換算,因此千萬不要以為阻抗低的耳機就一定推的動,還要參考它的靈敏度。據一個例子,還是剛才的響應曲線圖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0&graphID[]=303&graphID[]=657&graphID[]=165&graphID[]=459
我們可以看見 森海塞爾的HD201的相應比Koss PP 遲鈍的多,但是它的阻抗卻比Koss PP低,原因就是HD201的靈敏度低,所以它反而比阻抗更高的PP難推的多。
另外關於推不推得好的問題,就是在阻抗匹配的情況下,達到聽音樂的音量之後,推不推的好取決於放大器的電壓擺幅,功率儲備以及電流輸出能力等等複雜因素,關於這一點,我會在後面介紹HD201這個很另類的耳機的時候詳細說到。
我 會寫下以上這麼多晦澀的資訊還有一大堆術語的原因並不是在做科普(我自己也沒專業到這個份兒上),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對耳機有一些更加基礎的認識,這樣 在查找相關資訊的時候,能夠自己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在商品琳琅滿目的當代,人們購買行為往往伴隨著巨大的資訊不對稱,互聯網是大家為了消除這個不對稱的常 用資訊傳媒,有時候甚至是唯一的,但是過多的冗餘資訊反而造成了更多的無據可憑。因此我們自己的資訊篩選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一款 耳機,搜索引擎上靠前的結果,無非是一些機構或個人的評測而已,基本上說好的多,甚少負面評價。一方面評測者的結論都偏主觀,另一方面商家想賣這個產品, 一定要說它好才可以,因此,我們更加需要有自己的判斷。首先可以通過檢驗評測報告中說好的理由是否充分,此外看它的理論依據是否自洽,接下來就是根據自己 的經驗判斷這款產品的特點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如果連適合自己的風格自己都不清楚,加上對外來的資訊沒有一點判斷,那麼這種發燒就會淪落成盲從和意淫了, 大家說是麼?
我曾經在自己的畢業論文裏總結過一句話:我們當今所處的所謂消費社會最大的基本功能已經從資源的合理分配轉變成為用一切 辦法去創造本不存在的需求。 這句話我覺得用在現在的商品導購上非常合適,用耳機的選購來說,網上到處是林林總總的所謂‘勸敗’文,就是一個耳機多麼多麼的出色,或者是加上什麼什麼東 西能如何如何提升之類的資訊,我真的很難不將這些資訊與其後面的商業因素聯繫起來……再加上耳機的喜好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用戶作出的評價 在我而言也沒有參考價值,多數情況下大家都是將自己喜愛的部分拿出來說,未必他喜歡的別人都喜歡,另一方面一般用戶也很難說出來好究竟好在什麼地方,去揣 度燒友們的詞句實在是非常困難。因此有機會的話,還是要自己去聽,多比較有助於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再有就是希望大家能通過我的這篇文章培養獨立思考和判 斷的習慣,並借此具有分辨資訊可信度的能力。
打一個比方,說現在耳機的廣告說阻抗小的就好推,不要信,說這個耳機標稱能到25KHz 的高頻所以解析力無敵,不要信,說一個阻抗只有二十幾歐姆的動圈耳機一定要加耳放才能推好,也請不要輕易相信。至於什麼低音下潛深,音場寬闊,動態強烈雲 雲這種形容詞,通通不要當真,耳機基本還是一分錢一分貨,指望清水變雞湯指望不上的,我們最多還是從自己能接受的價位去尋找一款自己喜歡的風格的產品,其 實就足夠了。
接下來我就要具體地來介紹我自己映射比較深刻的耳機了,其實算下來,這十幾年,自己花在音響設備上的錢林林總總也有 好多萬了,但使用的設備一直還是停留在發燒的初級階段,也有人勸我像我這麼入迷的人最經濟的方法就是一步沖頂,我也承認一步沖頂是比較省錢省力的方式,但 是對我來說,頂極的東西自己未必就一定喜歡,另一方面也少了很多在摸索過程中的樂趣,如同爬山,坐索道上山頂固然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但是自己一步一個腳 印上去時候的滋味又截然不同,更重要的,就是當你欣賞完山頂的風光之後你就沒有別的追求了,你不太可能退而求其次再去走半山腰,因此,這一路上的風光對我 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最重要的是,前方永遠有更美的景色等你去發覺,這種感覺才真的是發燒所追求的吧。
如今網上‘勸敗’的方式使得不少 人剛發燒就沖頂了,這燒的夠快,但不久往往會‘退燒’,原因就是自己沒有隨著設備一步一步提升的過程,一下子上了最好的設備,驚豔之後就往往失去了原來的 熱情,因此沖頂是發燒最省錢的方式,同時也是退燒最快的一個方法。實際上耳塞到3210就算是沖到頭了,最新還有一個UE11pro。耳罩就比較煩了,你 買一個AKG的旗艦K701,也不貴,不到3000塊,然後怎麼地也要加一個英國的Solo二房才對得起它不是,那就再花個4000塊吧,完了你不上個獨 立的DAC解碼器又說不過去了… 或者前面再加一個8000塊的CD轉盤?有了這些東西,一個再生電源總還是少不了的吧…… 往後再要買正版CD就是沒完沒了的無底洞了。 至於玩箱子,對不起,箱子我還沒聽說過有頂,玩箱子往前可謂是無邊無際啊… 娃哈哈哈~~~~~~~
我不知道以我現在的步伐什麼時候能夠走到頂,但是感覺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裏將自己的設備做一個小結,算是在發燒+敗家之路上一步一步艱辛走下來的血淚史吧…
首先從… 便宜的開始吧…
SONY 高檔磁帶機原配耳塞。在我很小的時候,家裏有好幾個高級的磁帶機,都是當年的旗艦產品,直接從日本帶回來的。相當於現在MP3裏面的D9或者是 B&O的小飛碟。其原配的耳機型號都已經不記得,現如今早已流失或損壞,但回想起來,它們的聲音非常不俗,可以磁帶的音質有限,如果拿到今天,我 相信不會比我現在用的任何一款塞子來的差…
SONY 801,805,818。 索尼的廉價耳機大概是我這樣年紀的人都會映射比較深的產品了罷,這些耳機總體就給人一個感覺:脆。 即使是這樣,有一段時間我還是非常迷戀那如同鞭抽的低音…. 後來SONY廉價耳機大行其道是在國產山寨貨流行之後了,對於我國的山寨耳機事業,這一系列的SONY耳機,想必也是意義非凡吧…
愛 華V16,V553(假)。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剛剛有了一點發燒的意思,於是花大錢(對當時的自己來說),去買了一條愛華的V16,這條第一次自己買的耳 塞在當時帶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感,可惜沒多久就被我連隨身聽一起弄丟了…… 於是又去買了當年炒得沸沸揚揚的V553(注意了,敗家的開端),可惜那時候人小不懂,買了一條假貨,其特徵是靈敏度非常低,聲音纖細,也不曉得為什麼我 還是聽了一段時間… 後來送給別人用來聽英語口語了…
森海塞爾MX300,MX400。這兩條塞子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後來假貨尤其多。我很喜歡當時的這兩條塞子,並通過與山寨廠出的假貨對比,得出如今國產仿冒品的技術已今非昔比的結論… 但山寨做到真假難辨還是小意思,最厲害的,是做到Ipod原裝耳塞的境界
Ipod 原裝耳塞我有4條,也是經典了,從最近的Nano 3配的耳塞看,Apple應該是換耳塞了,我這裏說的,都是經典的蘋果耳塞。蘋果耳塞的素質其實是相當不錯的,還記得之前的那個頻響曲線圖麼?我們可以看 到蘋果耳塞在200—2K左右的回應是比較平順的,也就是說,這個耳塞的基本素質還是可以的,在歐洲老外們用的最多的也是這個耳塞。但是在國內,蘋果耳塞 惡評如潮,我一直以為原因是山寨出的仿冒品太氾濫,後來有機會聽了一下所謂的‘真’蘋果耳塞,也就是在國內買的Ipod原配的,感覺還是一個爛。於是我懷 疑這個‘真’蘋果耳塞其實也還是山寨出的,否則怎會比我4條從倫敦蘋果旗艦店買的真耳塞差別如此之大呢 …. 最後,蘋果耳塞是要帶套用的,雖然看起來醜些,但堅決要帶~~~~~~
說起,山寨從做真的假貨到做假的真貨,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傳說 中的IBM原裝硬碟盒。IBM的假貨硬碟盒原本滿世界都是了,後來出了所謂的真•IBM原裝硬碟盒,後來這個真IBM原裝硬碟盒也出了仿品,我買了一個所 謂的真IBM原裝硬碟盒,後經查證IBM只是出過少量的40G硬碟套裝,沒單出過什麼硬碟盒…… 換句話說,我買的‘真’IBM原裝硬碟盒其實很有可能也是個山寨貨… 奸商狡猾的,出兩個假貨其中一個更假,於是消費者就會本能地以為另外一個不會再是假的了… 不過好在我這個‘真’IBM原裝硬碟盒還算合用,仔細想想,其實山寨和IBM幹的是同樣的勾當,只不過山寨將100塊的東西冒充200塊的賣,而IBM是 將200塊的東西硬是賣到400… 我現在是只求山寨能將產品的性價比再作好一些而已了…
說完傳說中的IBM原裝硬碟盒,我還想說說 另一款傳說中的耳機極品 B&O的A8。A8是B&O推出的隨身播放器的標配耳塞,說起丹麥的B&O,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走貴族路線的廠牌,它出的隨身播 放器價格貴到令人髮指,而且還很難買到,至少我在英國的時候找了一陣子買不到。而如今它出的隨身播放器的原配耳塞在國內卻是紅紅火火,大家無不津津樂道。 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B&O有單出過它家的耳機…至少在歐洲我是不曉得,難道我國那麼多有錢人都買了B&O的播放器,然後又都一古腦兒奔了 3210,於是拆出那麼多的A8流入市場?我估計照這樣發展下去,A8很可能成為山寨的新寵兒,到時候大家又要忙著打假了,只是… 打假固然是沒錯,但是,有朝一日假李鬼們上竄下跳,可那真李逵可有那麼多麼….
SONY EX81。這是我用的第一個入耳式耳塞,準確地說,是第二個,之前買了一個飛利浦的降噪耳塞,也是入耳,用三節套的,不過太大塞得很難受,於是拿回店裏退 了。說起來英國雖然東西貴,售後真的是沒得說,我是買了耳塞過了一個多禮拜,回去店裏直接把耳塞一丟就說我不喜歡,人家只看了一眼收據,包裝都沒要就二話 不說直接退了錢,在此表揚一下英國的商店。索尼的EX71在國內名氣比較大,EX81就比較少見,但是我對EX81的映射很好的。它是我喜歡的聲音,由於 音圈大小限制,它的低音不會很沖,但速度和彈性都不錯,更可貴的是它的高中頻染色很舒服,隱隱然甚至有些貴氣了。另外還有一點是它有趣的頭中效 應,EX81的佩戴不是特別隔音,不過它的聲場很獨特,它的結像是在你的腦袋中間的一個點...很多時候,你能感覺到聲音是從你的頭裏面發出來的,甚至感 覺不到是兩耳在聽聲音,我個人倒是很喜歡這種獨特的聲場表現...
雖然這支耳塞是花35磅折人民幣500塊買的,價格非常冤,但是我 一點也不後悔。因為在那些旅途上這個小塞子帶給我的感動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 最後說一下EX81的缺點,就是線材實在是太脆弱,我的這支用了才不到2年,線上的膠皮硬是生生爛掉了,露出裏面的銅線,實在是教人心驚膽寒…
TDK MP100。 TDK沒出過幾款耳機產品,這個是在100元以內我覺得非常超值的耳罩了。因為便宜,所以在聲音上不能有任何要求。但是這個MP100我曾用來聽過一次 Metallica 的S&M,有那麼一瞬間,聽得我神馳物外,交響與金屬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覺也都出來了。另有一次是漫步徐家匯的街頭,隨身聽裏一首王菲的 《不留》,讓我再次心神一陣恍惚… 沒錯,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設備的好壞和貴賤不是成嚴格正比關係的,能夠讓你欣賞到音樂的就是好設備,我們回想一下,有時候我們迷戀的究竟是那些高檔貨發 出來的聲音還是音樂本身呢? 喜愛音樂的人,除了燒設備以外,還有就是在聆聽中煉心的過程。給我帶來過感動的耳機,無論貴還是賤,我都會喜愛備至。不過MP100的佩戴很夾頭… 換成女生來用會比較合適吧….
AKG K66,K24P,Koss PP,HD201。這四款耳罩我想放在一起來說。K66是一個經典耳罩了,大家一直是拿來和不少相近價位的耳罩作對比,儼然是一個標準了。在這裏我拿來和 森海的HD201相比。簡單來說,K66的音樂味兒更濃一些,而HD201的聲音更加嚴謹,有人說K66是Hi-fi入門,而HD201是監聽風格,我認 為有道理的。但是HD201的監聽風格需要這樣理解,就是它像監聽耳機一樣難以驅動……
我在買了HD201以後也看過不少這個耳機的 評測,發現幾乎沒有關於這個耳機難以驅動的資訊,實際上,任何一款隨身播放器都不能很好的驅動這個廉價耳機,也就是說,它是極為稀有的一定要二房才能驅動 好的廉價耳機,很可能沒有之一。因為HD201的實際靈敏度只有98dB/mw,需要的壓擺和功率儲備又非常的大,因此即便它的阻抗到600歐姆的監聽行 業標準差的很遠,但你也絕對不要指望一個隨身設備能推的好它。所謂監聽,意思就在這裏。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如果是拿到隨身聽上去聽個 響,HD201基本上就是一個爛耳罩,我也用過一個三星的口香糖,音量開到頭,然後開EQ和音場增效,基本上也能聽,但是這時候HD201只相當於一隻 50塊錢的網吧耳機罷了,你聽到的都是有氣無力加上被染的亂七八糟的聲音,但是如果你上了二房,這時候的HD201如同脫胎換骨,開始展現它原本的特徵了 (失真控制的還不錯)。總體而言,這時候的HD201聲音素質才能和K66一較短長,還是那句話,K66有些舒服的染色,HD201啥都沒有,一五一十地 放聲音,中規中矩。
之後是Koss PP,這個也是經典耳機了,以低音澎湃著稱。加上樣子也挺好看,又好推,其實Koss PP的低音量足而有些渾濁,只是出街聽個響還是非常適合的。K24P基本上和PP難分伯仲,只是低音更加收斂一些,所以適合在家戴著聽。而已。值得注意的 是這兩個耳機貌似被山寨盯上有一段時間了……
ATH ckm50。這個是個新耳機,特點是好驅動,與EX90設計類似的動圈入耳。自從我的EX81線爛掉以後,我基本上掛著這個出街。鐵三角的這個新入耳依靠 大動圈設計,在低頻的量上勝出了EX81,此外比EX81好驅動,重要的是看起來皮實,比較不用擔心會壞…… ckm50走的不是鐵三角毒女聲的路子,女聲還不如EX81毒,它在高,低頻上都作了一些加強,低頻的速度很快,適合聽有一些電子味道的J-pop,中頻 這一塊就不怎麼出彩了,總體來說,出街聽個響還是基本合格的… 低音增強版的EX81?!
WestStone UM2。 這個與UE5 pro,ER4P齊名的三大中端動鐵是我現在用的主力耳塞。它的特點就是燜燒鍋…… 我嘗試過多種辦法改善它的悶,上二房經證明意義不大,低頻的速度會改善一點點,低音變的有些彈性,也就是變Q一些而已,音場也被撐開一小點.... 加阻的話提升的是它的聲音密度,我頂不順.... 若是換耳套又明顯改變了它的風格,UM2招牌的飽滿聲音消失了,變成了EX81的姊妹版?!最後懶得折騰了…… 現在網上將二房當作提升音質的萬靈丹一般,但是在我的實驗下,目前只有HD201被證明是需要二房的,所以我最新買的C&C F1U就很尷尬,當USB音效卡用吧,它在我的兩個IBM本子上(T43,T61P)都認不到,出街吧,3P很麻煩,在家聽吧,又確實沒有什麼通過它引發質 變的耳機…
說到這裏我就在想自己入C&C F1u的意義在哪里呢,二房除了功率放大之外,就是做阻抗匹配了,但是我手上的訊號源和耳機都是低阻的,不存在阻抗匹配的問題。依稀記得很多年以前電路基 礎的時候講到放大器,二房在低阻的情況下是提供冗餘的電流擺,而高阻的情況下是提供冗餘的電壓擺(這一段純粹是我YY的,沒有證據)。不過耳機作為負載的 話,功率非常小,除了少數如HD201這樣靈敏度很低又難推的低阻耳罩之外,我實在是想不出二房的意義何在…… 不過最近我在實驗將DVD的AV音頻輸出二轉一到小二房,推耳機來用。因為DVD的RCA輸出阻抗非常高,直推耳機聲音巨粗,底噪又大,所以用 C&C F1u來匹配阻抗。如此用耳機看DVD演唱會就不用擔心擾民了…… 這也算是廢物利用(?!)吧…
...繼續說 UM2。關於UM2的換套,我買了ER20長柄三節套,發現太長塞不進去,剪短成ER14短柄三節套,一聽聲音變得太尖太幼細,再剪去上面一節變成兩節 套,勉強能聽了。不過越聽越不對味兒,如果我要的是UM2發出這樣幹,細,脆的聲音,我不如去買一個ER4好了~~~~ 所以最後還是海綿C套,至少,這是UM2的本色聲音… 綜上,如果你不喜歡UM2的悶,除了去做耳模之外,怕也只有上個二房之後換線再用兩節矽膠套或舒爾蘑菇頭了… 不過,這時候你要相信自己玩的是UM2,而不是冒牌ER4….
接下來談談UM2的加阻。一般耳機阻抗在低頻最大,因此對低頻的衰減要 小於高頻的(阻抗提升負載接受的功率就大);對大多數耳機而言,增大輸出阻抗會使聲音更暗更混(此時功率放大器對耳機驅動單元的控制也會變弱),對於 ER4來說,它的低阻版本ER4P加上阻抗線搭配一個聲大力粗的二房是一個合理的玩法,ER4原本也就是一個高阻的耳機。但對於UM2 來說,需要改善的是它緊密的中頻,方法應當是減小功率放大器的有效輸出電阻。
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說起加阻就要大家一起加,加了阻抗線不管什麼耳機都能水變油…… 我想,大概是阻抗線的利潤很可觀吧… 對了,要是買了阻抗線,二房必是少不了了,如此又能多推銷出個二房呢,您瞧這多划算…
現 在很多人關心UM2,UE5 pro,ER4P之間的區別,其實耳塞到了這個素質,也就無所謂誰好誰不好,風格不一樣而已。5破聽流行基本上無敵了,耳洞大的兄弟們有福了。ER4的解 析也是非常討人喜歡的,耳洞深且不怕戳的兄弟們有福了。UM2的價格稍貴,玩它的人要有些耐心,據說這個玩意兒要Run 500個小時才能開聲…這話說得教我很絕望啊… 我相信動圈的耳機run-in 50個小時聲音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動鐵的時間久一些,但500個小時才小成,2000個小時方功德圓滿…也太無語了吧,這有些讓人把美好希望寄託在來世 的感覺了都…… 想那老美們一般工資3000刀,一個UM2賣299,人家至於為了個300塊的東西辛辛苦苦認認真真地煲上2000個小時麼。這說法,估摸著也是我們自己 人叨咕出來的,不可證實,也難以證偽……
最後,我買UM2純粹是因為耳朵物理構造不爭氣所致,再往上走怕只能訂制了。不過UM2被譽為是一支退燒耳塞,很多燒了一大圈的人最後都會停在UM2這裏,至於是為什麼,自己去聽聽就明白了。
ATH SQ5。之前我說過,我不滿UM2聲音的擁擠,此外又偏好解析感強的聲音,所以新近又入了一個SQ5。這個耳罩也不走老鐵毒女聲的老路子,它走的是偏清淡 的解析派聲音,其總體特色我說過了是高頻亮,中頻淡,低頻少。有趣的是我發現不少鼓吹SQ5的廣告或者槍文都說SQ5的低頻如何如何,實際上在我聽來 SQ5對低頻的處理可以說是恨不得能少一點就少一點,生怕多一點低頻就糊掉了它的解析。不過反正這個耳罩買來也不是聽低音的。
我 run了一陣子之後,發現SQ5的兩個問題,第一是佩戴,太緊,給頭小的女生戴的(宇多田光?)。我將其稍微改造了一下基本上解決了,方法是將頭箍撐大之 後再將頭箍和喇叭的連接處的溝槽中加一塊襯墊,讓喇叭與耳朵在佩戴的時候平行而不是包在耳朵上。第二個問題就是高頻太亮,在人聲激勵做的比較多的錄音上聽 得人很累(溫嵐,戴佩妮之類),加上新耳機,在一些極高的音上還給人一種鋼叉刮盤子的感覺。所以對我來說,這個聲音太冷,而UM2的聲音又太暖…
如果說,有一個耳機兩頭都作的好,中間也不差,那就是Hi-Fi 級別。像SQ5只能走解析一路的,就是Low-Fi了。就像高手都是十八般武藝精通的,但是身價太貴。要便宜就只有專修一門了… 像SQ5這只耳罩吧,聽聽宇多田光還是不錯的…
不 過,我的這套搭配還是有問題。Ipod 4(MP3 中的白開水)Line-out + C&C F1u (二房中的白開水)+ SQ5 (鐵三角的白開水),合起來就是 真•白開水…… 低頻快消失了,中頻一點油都沒有,高頻冷到不行…… 只有適合聽聽莫劄特,海德爾的女聲歌劇而已,風格偏得太厲害。 不過,我反正是用它來為了久聽UM2太悶而降降火的而已,正常若是這樣搭配,並不合理。
題外話:關於人聲激勵。我們去卡拉OK的時候都感覺那裏的設備將你的聲音美化了,但那是一般的卡拉OK罷了。而本人在第一次進錄音棚的時 候被一個叫人聲激勵器的東西驚了一下… 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我在類比真實錄音的情況下唱了一曲,聲音通過激勵器處理,然後… 我發現自己的聲音通過耳機傳過來…口腔裏口水的聲音變好多,唇齒之間的氣流也變得清晰可聞,總之自己的聲音一下子… 變的好動聽啊…
我在那一瞬間終於明白為什麼蔡依玲,黎明之流也能夠堂而皇之以歌星身份混跡娛樂圈,那是拜現代的錄音技術所賜。至於像F4這種五音不全到達非人力所能救的地步,我們只能期待更先進的人聲處理技術的問世了…
說 回人聲激勵,這種技術能夠將演唱者的齒音,唇形,胸腔深處的諧振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平常挺好的,但是在SQ5和 真•白開水系統的表現下就有些過亮了,瑪麗婭•凱莉姐姐那一聲毫不見衰減的海豚音,直接就將我的骨頭都麻酥了… 當然不是很爽的那種,對於SQ5這種風格偏向性很強的耳機,我看只有繼續Run下去才有可能找到欣賞音樂的感覺,而不是現在只是在聽分毫畢現的聲音(大鬱 悶)。 最近我認真run-in了一陣子,然後在振膜單元和耳罩的隔音棉之間加了一層面巾紙之後,總算是有些改善了.... 唔...
這篇文章到這裏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過是主觀的一家之言,請大家不要當成導購或者是勸敗文,只求給認認真真看完的人有一些啟發就足夠了。衷心地希望喜愛音樂的我們,始終能記得當年的一點一滴欣喜就好…
有關耳機的一些補遺和迷思
還是先從我自己映射比較好的聲音說開來吧…
聽 感這個東西非常地主觀,我希望經過我個人的一些分析,對大家能夠有參考 我最喜歡的高頻部分的聲音來自鐵三角的SQ5,比如木吉他琴弦的彈撥聲在這個耳機上就非常地亮,泛音也很好,只是人聲部分齒音稍重了些,甜姐兒梁靜茹的一 些高音部更是刺刺地不好聽(沒辦法,我用的設備前端是Ipod+F1u 真•白開水系統)。我的解決辦法是將SQ5的耳棉拆下,在單元和耳棉之間墊上一層面巾紙… 效果還不錯,我打算等200個小時將這支耳罩煲熟了後再將面巾紙拆掉。
SQ5配備驅動器40mm的震膜面積其實也不小,但它的低音真是少得可憐。聆聽一首伽非伽而的歌曲,那毒死人的女聲在SQ5的表現之下挺好的,可惜到了本應震撼到吹起你褲管的深沉低音鼓的時候…… 抱歉,SQ5沒這東西…… 您就湊合著聽聽敲臉盆罷…
作為單重一面的平價耳罩,SQ5基本上也就只能做到這麼多了。如果不在乎耳機挑食的話,這支耳罩的高頻部分還是很令我滿意的。
接 下來說平衡。我個人認為最平衡的耳機是… 森海的HD201,當然是在二房推動的前提下。之前我拿它和K66比較,K66的音樂感更好一些,但有些染色,HD201就是原原本本。K66和 HD201相比音場大且聲音偏幹,低音的控制力相對HD201稍弱。HD201有很乾淨的低音,音場不寬闊但是中規中矩,雖然沒有開放式的K66通透,但 在廉價封閉式的耳罩內綜合能力可算得優秀了。綜上我認為HD201如果有二房支持的話,是能夠與K66這個經典耳罩相提並論的。不要忘記它在歐洲是拿到耳 機設計大獎,並且它在歐洲的售價也不低哦。
然後說說低音,除了箱子以外我最喜歡的低音來自Koss PP,PP的低音感染力很強,也有很好的彈性。在欣賞搖滾樂的時候可以給人一種high的感覺。不過PP的低音是失真的低音,往下潛的話散得厲害,而且很 糊,鼓點的顆粒感基本沒有…… 我分析了一下PP的特點,就是雖然它在低頻部分的回應曲線擺動很大,但它的阻抗在人耳相對敏感的低頻區段有提升,於是在這段頻率上耳機接受的功率大,重播 的量就大,於是人耳感受到的就是澎湃的低音。同時,我們聽見的實際上是很多下潛不足重播失真但是量感很強的低頻。
關於低頻,還有一個 有趣例子是ER4S,它的頻率回應在低頻部分幾乎是平直的,就是說實際上ER4S重播的低音品質相當之高,幾乎能夠不失真地下潛。但是因為人耳在低頻方面 的不敏感性(也就是頻率越低,人耳能聽見需要的分貝數就越大),導致了ER4S低音的有質無量的情況。我一直認為三節套的使用也造成了ER4低音不夠量的 情況,原因是如果將UM2的C套換成ER14三節套,則 UM2招牌的中低頻會遭到極大的衰弱。因此,這些跡象看出,很有可能ER4的動鐵單元低頻的素質尚在UM2之上?! 再聯想到ER4無人望其項背的高頻解析,一隻單單元的老動鐵耳塞的調音能做到如此,實在是太niubility了……
接下來說一說人 耳的生理極限。雖然說理論上人能夠聽見20-20k頻率的聲音,但是800Hz以下,4000Hz以上的頻率人耳的敏感度會急劇下降。就是說很低或很高的 頻率必須以相當大的聲壓值才能被人耳感受到。耳機其實最要做好的是800-4000這附近的一塊頻率,兩頭之外就是各家有各家的絕活了。比如在12KHz 處響應不降反增的ER4S就是高頻解析類耳塞的典範。 除了聲音的還原性,聲音的動聽也是耳機非常重要的一環,即每個耳機對各類聲音的補償和減益做法不一致,這樣就造成了不同的聽感。調音方面的區別可以從 ES5和SQ5這兩支硬體指標非常相近的同廠牌耳機中聽的出來,不同的調音就會導致耳機走不同的路子。如果無視聽感,單純地追求聲音的‘平衡’的話,那麼 國內賣200塊的HD201‘監聽’耳機絕對是您的不二之選了… 你看它雙股線對稱的設計就是多麼地平衡啊…
然後是一些扯淡的內容, 關於集體無意識的。最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導購和勸敗文,說起來衝動真的是魔鬼,這種東西一看多了就中毒,而且欲罷不能。儘管我之前論述了那麼多需要冷靜分 析資訊的原因和提供了很多客觀的技術資料,不過最後自己還是忍不住買了一大堆實際上用處不大的東西。這就讓我想起了我另一個專業Mass Communication裏面一個很有趣的假設:獨立個體都可以被理解成理性的,但是當理性的個體組成一個特定的群體,它所表現出來更多的是非理性的特 征。
舉一個例子,用投票表決死刑,當讓你一個人決定是否要處死一個罪行不明的犯人,作為一個理性的你,未必會同意不分青紅皂白地去剝 奪一個人的生命。但如果讓1萬個和你一樣的人投票表決的話,這個犯人怕就凶多吉少了。同樣的,雖然我們不是真的相信白醋能預防非典,但是白醋(甚至包括了 普通醋)在一段時間內都脫了銷。雖然沒有任何依據說明股票會在奧運期間上漲,我們也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借奧運之年自己可以在股市上打個翻身仗,但就是有那 麼多人在2008年的股市沉沙折戟…. 我將種種此類現象歸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表現在包括自己在內的耳機發燒群體中,這種非理性衝動表現的同樣明顯,有時候我甚至懷疑,這就是‘發燒’兩個字的 本義……
假設發燒友在資訊完全閉塞的情況下,它唯一的依據就是自己的耳朵,他這時候的行為反而會偏向於理性。很可惜的是幾乎所有的這 類人都十分擅長‘爬文’,即到各個網站和論壇去收集資料,於是大量的非理性決策便出現了,大家稱之為‘中毒’。許多亟於銷售自己產品的商家混跡其中,也為 這種非理性決策推波助瀾,最後大夥兒往往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資訊海洋中不知所謂。從這個小小的例子,我們可以再次看出:新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實際 上並沒有消除市場上的資訊不對稱,相反的,它使得消費型社會的職能更快地從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轉向不斷產生本不存在的需求。
講道爬文,我個人比較喜歡臺灣的論壇,比如AA。倒不是那裏的文章會比較權威,或者勸敗魔人少些,只因為那裏的風氣比較和諧。不像國內某耳機論壇,經常有幾個人一語不合就磚頭滿天飛了,本來大家志同道合,最後還一定要辨一個不共戴天麼……
最 後是奧林匹克運動會…我國健兒們勇奪100塊獎牌,史無前例。大家還可以通過痛駡國腳享受一下廉價的言論自由,真是可喜可賀…… 但是雖然男籃們在與西班牙等列強的比賽中戰的驚天地泣鬼神,我卻在週末的徐家匯連一個能打球的場地都找不到~~~!! 新聞說水立方的用水淨化技術已經到達一池子都是純淨水的地步了,運動員的紀錄是破了不少,但隨後我又聽到上海的公共游泳池半年才換一次水的消息…… 所以2008年的夏天,包括以後的所有夏天,除了水立方,我是不打算去任何游泳池游泳了……
最近對耳機系統的高燒不退,廢話不說,繼續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心得吧。
音特美 ER4P:這是一個能聽到你耳朵疼的產品,雖然er4的解析力在小耳機中無人出其右,但是要找到與其搭配的音源還是不太容易的,一般我是CD轉盤加耳放驅 動這個耳機。此外er4p非常不適宜出街,原因有二,第一是它不容易驅動,其實er4p還是得加了阻抗線接耳放聽才對。如果用一般隨身聽驅動還是很困難 的,首先是不夠響(好吧我就是個聾子),再者控制力也不夠。第二個原因是er4p的三節套佩戴導致出街的時候耳機線摩擦衣服的聲音大到不可接受,甚至是風 吹過耳機線的聲音也是清晰無比。我試過帶著帶著隨身耳放玩3P插著er4p出街,結果er4p本身乾冷的聲音加上戶外的嘈雜和沙沙的耳機線聲,我真的是什 麼都聽不出來了…
結論是,聲音溫暖,低音包圍感重,隔音出色,佩戴舒適而又十分好驅動的UM2才是出街的首選。
AKG K601:我曾經試著將k601和老版的HD600做過比對,HD600的聽感更加男性化一些,低音沉而不散,依稀能感覺出HD600在表現古典大編制下 的‘輝煌感’。而K601在音場上勝出,音色相對柔膩,適合清淡的器樂和甜姐兒的歌。眾所周知k601是一個不好伺候的主兒,120歐姆的阻抗也很尷尬, 要出好聲則非常地挑前級(你也可以認為是它的潛力巨大)。外界的評論是K601的弦樂表現能力非常好,我不曉得說這話的人用的是什麼耳放,至少是8PR這 個等級的吧,此外誰知到他前面用的是幾萬塊的DAC… 總之我使用小不點2++膽耳放推動它,感覺還是差強人意,往上再燒solo或者PR7又捨不得,於是先將就著吧。
此 外我的這套膽機+k601的系統對音源的改變非常敏感,同樣是放CD,前面用200塊的國產DVD和一個Kenwood的老轉盤感覺就是不一樣,究竟是哪 裏不一樣我自己也說不上來,不過應該不是心理作用吧… 在夜深人靜的夜晚,膽機+k601伴隨著一曲Nat king cole的 《For a sentimental reason》,總是能令我淚流滿面… (胖子語:我看是信用卡帳單讓你淚流滿面吧)
森海賽爾DH201: 因為最近入了K601,自己對HD201有了新的認識。都說K601不好推,實際上HD201的難推程度和k601是一樣的,而且除去本身需要很高的功率 儲備之外,對壓擺/流擺的需求的非常過分,只不過它們兩個K601是需求大動態下的壓擺,HD201是需求大動態下的流擺。偏巧K601的阻抗又是不高不 低的120歐姆,可謂不利膽也不利石,以至於我懷疑K601最好是用PR7這種膽結石或者是牛出的膽機才可以推出精氣神來。
HD201 則反過來,阻抗低又吃電流,所以需要石機來伺候。充分驅動下的HD201表現根本就不像個200塊的貨色,雖然沒有穿雲裂石的高音但是高頻不刺耳,雖然沒 有震聾發聵的低音但是低頻不轟頭。整個聲音表現的非常平衡且乾淨,在聽大編制音樂的時候鼓聲收的很快,不拖泥帶水。作為封閉式的設計,音場稍差一點,即便 如此我還是堅定的認為,在這個價位下,充分驅動的HD201完全就是無敵的。不過HD201的定位很尷尬,正常來說,燒的動耳放的人都看不上200塊的便 宜貨。我估計只有少數打死不願意投資耳放耳機,同時使用著上世紀90年代末那些推力驚人的古董播放器(SONY-555,三條七)的人,才會需要 HD201吧。最後我的HD201是在UK折人民幣500塊購入的,不曉得會不會有購買地點不同而導致的個體差異呢…
鐵三角SQ5: SQ5和HD201一樣是一隻定位尷尬的耳罩,最近我認真地將它煲了一陣子,對其聲音特性有了些新的認識。SQ5的特點非常鮮明,高頻部分很亮,豎琴,三 角鐵的泛音可謂非常迷人,就是中間太瘦,底下基本沒有。SQ5可以說比er4的風格還要極端,我第一次試聽的時候正好用了一首非常適合SQ5聲線的新古典 曲子,它放出的吉他的和絃和鋼琴的顫音瞬間就將我毒倒了,稀裏糊塗買下之後才發覺其實這只耳機的通用性不太好。不過憑心而論,如果聽的音樂對了它的路 子,SQ5在解析和表現力上甚至高出k601一籌,作為開放式設計的k601只是在極高頻的空氣感上稍挽回一些顏面而已。而且SQ5非常好驅動,不挑前 端,如果是普通隨身設備直推的話,它出來的聲音比ER4P還要好!我相信相比Ipod這種白開水,像Sony這種音色溫暖甜糊的播放器,或許更適合它罷。
話又說回來,實際上,我現在一直在想方設法地將這只耳機出掉…
本來還想寫一些關於國慶去黃山的事情的,順便寫寫單反相機的使用心得和技巧的。但是因為懶,再加上這些東西網上已經有了一大堆了,真正有用的經驗還是要依靠無數次的快門積累出來的,所以就找這個藉口放棄寫了。
最 後還是說說些敗家的經驗吧,單反機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出片的銳度很高,用高檔的鏡頭和機身組合能拍很多驚豔的片子。我自己用過一台 D200+18-200VR的驢頭,圖像卻沒有達到我想像的銳度,相反照片上像是蒙了一層蠟一樣。看來真的是需要一個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分析鏡頭的解像力的指標)超高的牛頭才行啊。即使是牛頭吧,在不同焦段下的MTF也都是變化的,需要仔細參研才行。不過牛頭真的是好 貴,動輒數萬,我現在的理想就是能用上個涵蓋常見焦段的恒定光圈鏡頭而已…
寫道這裏我感覺到自己再次陷入了對器材的執著之中,與燒耳 機一樣,燒相機前面也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也許我應該懸崖勒馬,重新入一個LX3這樣的旁軸機器,尋找那過去用傻瓜機一有衝動就隨便拍的攝影樂趣才對… 如今手持一個大炮,端起架勢擺弄半天,參數要用全手動,偏振濾光UV換來換去的,實在是不曉得是人玩相機還是相機玩人……
題外話:博物館的古錢幣展以及現代人的消費衝動
周 末上海博物館新開古青銅器展,裏面不是飯盆就是酒缸,沒意思。但是4樓展廳的古錢幣展好看很多… (好吧我就是喜歡看錢…) 古時候的貨幣就是比現在的錢有存在感,那時的人出門買個大件要是帶現金估計還是個體力活… 特別要說倒的是古德意志和太平天國的錢,幾乎有小盤子那麼大。我猜是那時候國家治安不好,為了防止敵人打黑槍放冷箭,身上裝些錢,可以起到甲胄的作用(難 道這就是俗語‘帶點錢防身’的由來?!)
我就想和過去的人比起來,如今我們花錢真的是太方便了,鈔票就不用說了,近代又發明了銀行 卡,從前人買東西要丁鈴咣啷帶錢,要麼揣銀票,現在我們買東西鈔票都可以不用帶,刷卡瀟灑又時尚…還有萬惡的網購,最方便到令人髮指的網購要數亞馬遜的 ‘one click buy’,登陸之後看上什麼東西只需要在邊上的按鈕上點一下,第二天東西就神奇的出現在你家的門口了… Oh, my god~~! 這亞馬遜網站簡直是和許願池一樣~~!!!而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信用卡了,如今有了信用卡,我們不但可以花錢包裏的錢,還可以刷銀行帳戶的錢,甚至可 以透支你未來才能賺到的錢~~!! 你說這哪里是古代人可以想像的到的消費形態啊~~! 別說古代人,這也已遠遠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於是常常在購買東西的時候感覺自己如同古時候的皇帝,要啥來啥,可每每月底接到帳單的時候才反應過來自己其實 只是一個奴隸…
因此我懷疑這銀行卡加網購是繼交子出現之後,對人類經濟活動發展貢獻最大的劃時代發明…
最後彙報一 下上海藝術/小資/時尚/雙年展的情況。我去參加上海藝術/小資/時尚/雙年展可謂是純屬意外,為了不排隊還買了貴了一倍的黃牛票(我日…)最後進去只能 看到三樣東西:垃圾,看不懂的繪畫以及粗製濫造的假冒紀錄片… 或許我真的不適合做一個文藝青年,我就奇了怪了,為什麼有人可以從一個不停冒泡的紅色試管中看見四萬年以後的一座城市,而我卻只能看到高錳酸鉀呢…
新近入了鐵三角的CM700,為的是聽一聽傳說中的老鐵毒女聲。結果拿到以後不久就出掉了… 原因是在CM700之前,我已經被ER4和UM2毒過了,再來聽千元以下的動圈,自然是沒甚感覺。
CM700 的低音是它的軟腳,因為沒量感沒力度,在我聽來還可以接受,關鍵是要套上海綿套才行。帶套以後雖然醜,但是為了聲音還是要犧牲一下外觀的。CM700的素 質其實還可以,還能少少聽個古典,我有一盤《金色卡拉揚》演繹的就不差。只不過這款耳機山寨貨太多,700塊以下的不管是什麼廠貨工包一律是山寨產的,大 夥兒留神。
然後說說鐵三角的女聲毒,大概與我一直用的Ipod白開水有關,我是沒怎麼感覺到。我認為與其說哪個塞子女聲毒,還要連帶播放 器一起評價才更為客觀一些。我自己的經驗是只要播放器在重播方面做到合適的補償,再搭配一個聲音走向合適,染色舒服,素質與CM700差不多的隨便什麼塞 子,我覺得都可以做到女聲毒。
CM700之後我又入了天龍的C700,也就是國內的C751。這是一款千元級的高級動圈,據說是低音量大 的塞子。與UM2對比,C700的低音明顯帶有鏗鏘感,打個比方,UM2的太鼓到了C700就變成了鋼筒,UM2是一錘到底,C700的大錘底下還墊了塊 盾牌。不過C700低音的鏗鏘味兒與廉價動圈的脆完全不同,畢竟金屬聲和塑膠聲還是區別很大的。我做過一個試驗,將UM2的C套海綿頭中間的小管子拆掉裝 在C700上面,C700的聲音走向立即變的非常接近UM2,低頻彈性十足。如果換成UE用的兩節套,C700的低音可以變得更加清脆,但同時齒音也加重 許多。
從多次試驗結果看,入耳式的耳塞使用耳套的不同會對聲音產生巨大的影響。我曾為了改善UM2的悶使用了多種前級搭配以及嘗試過多個 便攜耳放,甚至用上了阻抗線,但對UM2聲音的改變並不大。可一旦我更換了耳套,比如海綿套,三節套,雙節套或者是矽膠半耳膜,UM2的聲音便如脫胎換 骨。不過走了一大圈,最終我還是用回海綿套……
再 說說阻抗線,為了玩好ER4p,我自製了一條阻抗線——2只Dale1/8瓦75歐姆電阻配對加一根機線焊起來就是了。之所以做這條線,是因為er4ps 和er4s使用一樣的單元,Er4p作為er4s的高頻縮水低阻版,根據此消彼長的原理,顯得低音更強適合流行。不過既然玩er4,還是要聽er4s才是 能領略其特點。
加上p2s線以後,er4的控制力有所加強,聲音變得更嚴謹,但同時因為er4s極高的解析力,前級過來的失真或者是音源 的瑕疵會被完整地表達出來,在0202USB輸出環境下聲音乾冷,即使換了轉盤+膽前級還是刺刺地缺乏感情。所以我的結論是小四黨要麼都用強的一塌糊塗的 前級,要麼就是有一類人生來戴不了大耳機,在投資了幾萬元的輸出設備之後,別無選擇地加入了小四黨……
之後我又嘗試了對其他耳機進行加阻,結論是除了音量變小以外在音色上並無可聞的變化。 對比傳說中的p2s女媧線,我認為女媧線帶來的音色上的改變是它使用的線材對聲音的染色所致。至於女媧線帶來的音色變化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就是另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還 有就是我所有的耳塞加阻之後,隨身設備根本推不動,一般聽還湊和,到了在大動態下的鼓聲完全就散掉了,看來一個超過100歐的耳機,無論靈敏度如何,都不 是為隨身設備而設計的。反過來,不管隨身聽能把一個超過100歐的耳機推的多響,它也顯然不是用來做這種工作的,一旦加阻,必用耳放。因此,這個75歐姆 的電阻線到最後就變成插在我的膽耳放做驅動低阻耳機時的阻抗匹配了……..
這個月公差跑了趟高麗國,有幸在COEX聽到了幾樣好東西。首 先是Klipsch image X10, 小巧的耳道式,聲音走向和C700相近,只不過袖珍了太多。Custom 2是我喜歡的聲音, 嚴謹卻不沉悶,佩戴舒適度也僅次於west stone的產品,使得我對Custom 3期待很高。至於RS1,DT880和K701,出於對大家荷包著想就不多放毒了…